7月18日 读经概要
7月18日
罗马书2章 岂可藐视神丰富的恩慈和忍耐?
在第一章,保罗揭露了全人类的罪恶。现在他在第二章开头说:“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他正延续前文的论证,强调一项不可逃避的真理:无论是谁,无论其身份地位或外在表现,人人都是罪人,都在神公义的审判之下。
人类堕落的本性使我们习惯于自我辩护,试图将责任推卸给他人,或以更糟糕的他人来衬托自己的“相对良善”。我们宁愿指出别人的问题,却不愿诚实面对自己的罪。
许多人读了第一章的内容,可能在心里暗暗地说:“这不过是对某些极端败坏之人说的。”于是试图把神公义的控诉转移到别人身上,好掩盖自身的亏欠。
甚至会暗自自夸:“我们比他们更有知识,我们的行为也远比他们高尚。”然而,保罗在第二章正是要打破这种自以为义的幻觉,揭穿我们心中隐藏的骄傲和虚伪,指出真正的问题其实也在我们自己里面。
他的话如利剑刺入人心,使我们无法逃避——不是别人,而是“你”——你这论断人的,也同样无可推诿。
这就是《罗马书》前两章所传达的信息:“你有罪,我也有罪,人人都是罪人”。我们越早承认自己确实有罪,越早转向那位知道我们有罪,却愿意为我们提供救恩的主耶稣,我们就越有盼望。耶稣宣告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加福音5:32)
亲爱的朋友: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是知道耶稣能拯救你脱离罪。
请留心听保罗的警告:你这人哪,你论断行这样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你以为能逃脱神的审判吗?还是你藐视祂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祂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祂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
这些话的价值超过无数的金银,因为这是关乎我们在永恒中的命运。我们今天能读到这些话语,就证明神正在向我们施予丰富的恩慈和宽容。
过去的世代中,有许多人从未有机会认识福音。宣教士的脚踪尚未踏进他们的村庄,他们便在黑暗中离世。今天,依然有成千上万的人仍在走向灭亡之路,因为他们从不知道那通往永生的方向。他们的心灵从未被神的话语照亮,因此也未曾真正为自己的罪忧伤。
而今天,神的话语却就放在你的桌上。你家中每一个房间或许都有一本圣经。这难道不是神的恩慈吗?我们可以公开读圣经,可以自由讲道传福音——这正是神丰富恩慈的明证。你岂可藐视这样丰盛的怜悯?你岂可轻忽如此大的救恩?
若我们真正明白自己罪恶的深重,我们就必承认自己早就该下地狱。而我们今天还活着,就是神宽容的明证。祂未将我们当得的刑罚加在我们身上——这正说明祂的怜悯。然而神的宽容不该使我们心存侥幸,而应促使我们立刻悔改,免得错失良机。
耶稣有一次对犹太人说:“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众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加福音13:2-3)
耶稣指出,问题不在于为什么神容许那些人灭亡,真正的问题是——为何神竟然愿意宽容我们这些罪人?因为他要领我们悔改。
如果我们不悔改,那么就是在为自己积蓄神的愤怒!
马丁·路德起初正是因惧怕神的忿怒,才开始寻求属灵的道路;而后他终于在基督里找到了真正的安息。虽然他经历了福音的释放,却从未忘记那“审判的大日”终将临到。他常劝勉听众:“要逃避那审判,藏身在基督里。”
他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最后的那日,可以称为忿怒之日,也可以称为怜悯之日;可以是祸患之日,也可以是安息之日;可以是毁灭之日,也可以是荣耀之日。”
亲爱的朋友,对你来说,它要么是前者,要么是后者。如果你信靠基督,那一日对你而言就是怜悯与安息之日;否则,它就是忿怒与审判之日。
7月17日 读经概要
7月17日
罗马书1章 人的危机与福音的荣耀
当我们认真读《罗马书》这封书信,就如同打开了圣经隐秘宝藏的大门。正如宗教改革家路德所言,《罗马书》是“新约的主要部分,是纯粹的福音”,他相信“每一个基督徒都应当彻底明白它,记在心上,并且每日阅读,把它当作灵魂的日用饮食”。教会历史上每一次伟大的复兴,无不与对这本书深刻的认识密切相关。
本书的主题就是“福音”。在第一章就出现了七次。福音的核心是什么?
保罗在书信开头就明确指出,福音的中心是神的儿子——主耶稣基督。“这福音是神从前借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论到祂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福音」不是从主耶稣死而复活以后才开始的,而是在创世以前就已经有的计划,旧约圣经早有预言。
福音是无与伦比的好消息,因为它能带给我们灵魂真正的安慰与平安。在世上,除了耶稣基督的福音以外,其他宗教传讲的都不是好消息。因为他们告诉人们靠自己去寻求神,靠善行换取神的恩典。然而,人类的问题是并非不明白何为正当行为,而是缺乏能力去行。更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人类从内心深处不爱神,甚至与神为敌,怀恨神,拒绝祂作我们生命的主宰。
在21-32节,保罗深刻剖析了人类的本性,指出人虽能从自然界认知神的存在,但却常常无视神,不敬拜创造的主,反而去敬拜被造之物:“因为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1:20)然而,“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祂,也不感谢祂。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马书1:21)
因此,使徒保罗要让人认识自己的罪的真实状态,唤醒那些对罪麻木不仁的人。我们已经沉睡于罪恶中,自以为义,陶醉于私欲与自我安全感之中。
只有当我们的心被神唤醒,才会看见自己是多么悲惨。同时,也看见福音是多么宝贵!因此保罗说: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信福音和不信福音的根本差别,在于最终在神面前是被神接纳和喜悦而往永生里去,还是被定罪而遭受永远的刑罚。人是否能脱离永远的硫磺火湖而进入永生,不在乎其今生是否过了更丰富的生活,而是在于他们是否信从了福音。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是否在某些时候以福音为耻?我们更关注今生还是永生,肉体还是灵魂?
主耶稣也警告说:“凡在这淫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他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马可福音 8:38)
7月16日 读经概要
7月16日
以斯拉记10章 真实的认罪悔改
以色列百姓在归回之后所面临的最大属灵危机,不是外敌环伺,而是内部信仰的妥协。
在上一章,我们看见以斯拉因百姓的罪孽而极其忧伤,他俯伏在神面前,为众人代求,情词恳切地向神认罪悔改。到了第10章,我们看见以斯拉的忧伤唤起了百姓的回应,他恳切的祷告带来了悔改的行动。
第一节描绘出令人动容的图画:以斯拉在神面前哭泣祈祷的时候,有极多的以色列民聚集到他那里。他们也哭泣,也痛悔。这正是一场真正的属灵复兴开始的标志——当神的道临到人心,叫人战兢、忧伤、悔改,并愿意照着神的律法去行。
这场悔改并非停留在情感层面,而是带来了具体的回应。他们承认自己的罪,愿意立约将外邦妻子和她们所生的儿女送走。3节说,“现在当与我们的神立约,休这一切的妻,离绝她们所生的”。这是极其严厉且痛苦的决定,然而他们清楚这是恢复与神立约关系所必须的步骤。
我们今日读这一段,不禁心生困惑:为什么神要如此严厉对待以色列人与外邦人通婚之事?而保罗在新约却教导信徒若已经与不信的配偶成婚,就不可轻易离弃对方(林前7:12-14)?保罗说,“倘若某弟兄有不信的妻子,妻子也情愿和他同住,他就不要离弃妻子”。
要理解这个差别,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旧约以色列的特殊身份。他们是神从万民中拣选的百姓,是与神立约的国度,是弥赛亚将要诞生的民族,必须在信仰上与万民分别,否则便会失去见证与使命。神曾清楚吩咐以色列人不可与外邦人通婚,因为:
“她们必使你们的儿子转离不跟从我,去侍奉别神。”(申命记 7:3-4)
历史上所罗门王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因娶了许多外邦女子,被她们引诱去敬拜偶像,导致国家败坏(参王上11章)。
所以,以斯拉的做法是出于对圣约的维护,目的是防止信仰混杂,保守百姓分别为圣,好重新建立圣洁的敬拜与群体。
另一方面,当时是属灵复兴、被掳归回的关键时刻。神刚刚向他们施恩,领他们回归,他们若再与外邦人通婚,便是重蹈灭亡的覆辙。
这也是为何以斯拉被许多解经家视为“第二个摩西”。他像摩西一样为百姓代求,为他们领受律法,引导他们与神重新立约。而他的禁食、认罪和带领百姓悔改的方式,也让我们联想到摩西在金牛犊事件后为百姓恳切祷告的情形(出34:28,申9:18)。
因此,以斯拉所领导的悔改行动,是在特定救赎历史背景下,为保守神子民的圣洁所必须的作为。
然而,难免还有人心中生出疑问:那些被休的妇女后来怎样了?她们是否就这样被弃绝了呢?虽然经文未交代她们的结局,但从整本圣经的亮光来看,我们知道神拒绝的不是外邦人的身份,而是不信与悖逆的心。喇合是迦南人,路得是摩押人,但她们因信归向耶和华,就蒙神接纳,并进入弥赛亚的谱系。这表明:若这些外邦妇人悔改归信耶和华,神的恩典仍向她们敞开。
神向一切不虔不义的人发怒,同时,又张开双臂欢迎一切谦卑悔改的人。
这样看来,使徒保罗所讲的和以斯拉的做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神的心意从来没有改变——“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而真正的悔改不只是“接受”耶稣而已,乃是要真正的跟随耶稣,爱耶稣,遵行天父的一切命令。
7月15日 读经概要
7月15日
以斯拉记9章 以斯拉痛悔认罪的祷告
以色列人归回重建圣殿,已大功告成了,第二批百姓也平安回到耶路撒冷。就在这时,在极大喜乐中,有一阴影盖在他们身上。以斯拉发现百姓中间,有很多人与外邦女子通婚,甚至包括祭司和利未人也如此!“圣洁的种类和这些国的民混杂”,“没有离绝迦南人……仍效法这些国的民,行可憎的事”。(拉9:2,3)。
以斯拉为什么一开始对此一无所知呢?8:36给了我们一个可能的答案,以斯拉到达耶路撒冷后,可能没有呆在耶路撒冷,而是“马不停蹄地四处奔走,将波斯王的谕旨传告给犹大地邻近一带的总督省长们。”
但是当以斯拉听说这事以后,就撕裂衣服和外袍,拔了头发和胡须,惊惧忧闷而坐。以斯拉似乎要发疯了。而“凡为以色列神言语战兢的”,都聚集到以斯拉那里。因神的话语而“恐惧战兢”,正是神希望他的百姓有的反应:“但我看顾的,就是虚心痛悔、因我话而战兢的人。”(赛66:2)
这才是教会应有的样式。 一个真正属神的人,不会对罪冷漠。真正的属灵复兴,不是从更热闹的聚会开始,而是从对罪的痛悔开始。
本章我们看见以斯拉是一位祷告的人。他公开认罪的祷告值得我们细细体会。首先,他追忆列 祖的罪孽和百姓经历的痛苦(5~8):然后,他明白是神的恩典和怜悯没有丢弃他们(9~10); 接着,他承认百姓的软弱、污秽、不义和不配的光景,恳求神的宽恕(10~15)。他谦卑的态 度及彻底悔罪的祷告,以至于带动了百姓属灵的觉醒,使他们在神面前坦诚认罪,并采取悔改行动。
我们特别留意第8-9节,可以说是本章的高峰:“如今耶和华我们的神暂且施恩与我们……好叫我们重新立起神的殿……使我们得以稍微复兴,在我们受辖制之中,神仍未丢弃我们……好叫我们重建我们神的殿。”以斯拉深知自己不配,却又因神“暂且施恩”而心存盼望。
亲爱的弟兄姊妹,今天我们若在属灵上软弱,甚至偏离神的道,神施恩的手依然伸着,等候我们归回。我们应当如何回应?不是推诿遮掩,而是效法以斯拉,站在破口,为教会、为家庭、为自己,认罪祈求。
7月14日 读经概要
7月14日
以斯拉记8章 神施恩的手
以斯拉记第八章见证了神施恩之手的奇妙引导与保守:当以斯拉带领第二批被掳归回的百姓启程之前,他们先禁食祷告,单单倚靠神而非寻求人的帮助,神就悦纳他们的信心,感动利未人和尼提宁人加入服侍的行列,并带领他们在经过长达四个月、充满危险的旅途后,使他们平安抵达耶路撒冷,使百姓看到神施恩的手如何真实临到一切寻求祂的人。
本章有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思想。
第一,代代传承的信心——敬虔家庭的榜样
2-14节是第二批归回者的名单。和第二章的名单对照,我们会发现:他们大多是第一批归回者的后代。几代过去了,这些家庭依然愿意回应神的呼召,背起行囊,踏上归回的旅途。
这岂不是对今日敬虔父母的一种鼓励和安慰?我们有时会问:“我能为神的国度做什么?”答案也许就藏在我们日常的信仰生活中——教导儿女福音真理,并在他们眼前活出敬畏神的生活。你无法决定他们最终的道路,但你可以决定他们在童年和青少年阶段所看到、所学到的属灵榜样。
第二、回应神的需要——利未人与尼提宁人的奉献
在归回的名单中,以斯拉特别提到缺少利未人。
但感谢神的恩典和预备,最终有38位利未人、220位尼提宁人加入归回者队伍。
我们记得第一批归回的利未人就很少,只有74名。为什么很少利未人愿意归回?因为从人来看,利未人的工作相当的单调。我们可以想象这些人的内心挣扎。他们已经在巴比伦定居多年,可能拥有稳定的生活,甚至小有成就。而圣殿的服事是单调、重复、清苦的——这并不是人人向往的呼召。但18节说,蒙神施恩的手的帮助,仍然有人愿意放下既有的安舒生活,与以斯拉一同启程,回到一个满是挑战的事奉岗位上。
他们的选择让我们想到保罗对提摩太说的:“你要和我同受苦难,好像基督耶稣的精兵。”(提后2:3)神的工需要人回应。你是否愿意回应神的呼召?
三、走信心的路——仰望神施恩的手
以斯拉深知他们所面临的旅程有多危险:上千名妇女和孩子,携带巨额金银,要走上四个月、九百英里的路程。他本可以向波斯王请求兵丁保护,但他却不愿这么做。因为他曾对王作见证:“我们神施恩的手必帮助一切寻求祂的”。如今若回头向王求助,岂不是使神的名蒙羞吗?
于是,以斯拉选择了禁食祷告。他带领百姓来到亚哈瓦河边,“在我们神面前刻苦己心”,寻求那真正的帮助。
最终,神的手保佑他们,救他们脱离仇敌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平安到了耶路撒冷。若不是耶和华看守,他们很可能早在途中就遭抢劫。但神亲自护卫他们,使他们平安到达。
亲爱的弟兄姊妹,今天,我们蒙耶稣基督宝血赎买的人,同样正走在回归天上耶路撒冷的旅程。这条路同样充满挑战、危险与试炼。但以斯拉和归回的百姓给了我们宝贵的榜样——他们禁食祷告,单单倚靠那施恩的神,神的手就护庇他们,直到平安抵达。当我们每日谦卑祷告,寻求祂的面,神的施恩之手也必不离不弃,亲自引领、保守我们,直到我们见祂面。
7月11日 读经概要
7月11日
以斯拉记5章 起来,重建神的殿
在上一章,正当百姓热情高涨,同心合意要重建圣殿时,仇敌的搅扰随之而来。因此重建工作就被迫停止。这一停,就停了18年,从古列王年间,一直停到大流士年间。
18年后,百姓如何看待重建圣殿的工作呢?
从《哈该书》可以看到当时的情形。
该1:2 这百姓说,建造耶和华殿的时候尚未来到。
敌人的搅扰,建殿实际的困难,金钱的缺乏,让百姓开始质疑当初建殿的举动是否真的是神的旨意。 他们公开表达他们的质疑,认为建造耶和华殿的时候还没有到。 这样的想法也影响到领袖,虽然耶书亚和所罗巴伯这两位领袖及族长对于重建圣殿都信心满满,但是现在他们也有些怀疑了。
另一方面,刚刚回归的百姓在生活也遇到困难,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百姓想要安定下来,为自己建造房屋,想办法谋生,各人顾的只是自己的房屋。然而,失去神的保护和祝福的人生注定不会结出果子。
该1:9 你们盼望多得,所得的却少。 你们收到家中,我就吹去。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殿荒凉,你们各人却顾自己的房屋。 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哈该指出百姓对建殿的态度冷淡,是因为他们生命中的优先次序放错了。 他们应该将神的事情放在首要的位置,然后才考虑自己的事情。 然而,百姓对自己的生活的关心程度甚于对神的事情的关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神兴起先知哈该和撒加利亚劝勉百姓重新起来建造圣殿。
这两位先知所讲的信息就记录在《哈该书》和《撒加利亚书》。神的话一来,人心就苏醒了,「于是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和约萨达的儿子耶书亚都起来动手建造耶路撒冷神的殿」(2节)。
然而,伴随着百姓的复兴和行动,敌人的搅扰和阻挠又随之而来。波斯的总督质问他们:“谁准你们建这殿?”
这对于刚刚由先知所挑旺信心的以色列人来说,又将如一盆冷水浇下来。 然而,因为是神藉着先知命令百姓起来建造,所以 “神的眼目看顾犹大的长老,以致总督等没有叫他们停工 ”。
神的眼目其实一直看顾我们。 只是在我们的灵性被重新点燃,我们与神的关系被更新的时候,我们才更加清楚地看见这样一个事实。
当百姓确认神的眼目在看顾他们时,他们心里就没有了惧怕。面对掌权者的质问,他们温柔谦卑、心平气和的回答,为神做了美好的见证。
首先,他们表明自己的身份是“天地之神的仆人”。
他们没有先提自己的民族,也没有提波斯王的诏令,而是首先声明自己是“天地之神的仆人”。他们首先高举神的名。表面自己不是靠地上的权柄,不是靠人的许可,而是因神呼召作祂的仆人,忠心地参与祂的圣工。
弟兄姊妹,愿我们在建造教会中,也常常记得:我们是天地之神的仆人,是为祂而活,为祂而服侍。
接着,他们也承认“我们列祖惹天上的神发怒,神把他们交在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手中”。
这是坦诚的认罪,是对过去失败的属灵反省。他们没有责怪敌人或历史环境,而是承认圣殿被毁、百姓被掳,是因他们列祖得罪了神,惹动了天上之神的怒气。
这样的属灵洞察,是复兴的开端。正如所罗门献殿时,神所应许的:“这称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祷告,寻求我的面,转离他们的恶行,我必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代下7:14)
今天,我们是否也愿意像回归的以色列人一样,谦卑地悔改,反省自己:我们是否在哪些方面得罪神?我们生命的优先次序是否放错了?是否真的以神的事为优先?主耶稣说:太6:33 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7月10日 读经概要
7月10日
以斯拉记4章 重建之路上的拦阻
以斯拉记第一章到第三章记录了神如何带领第一批的犹太百姓,在被掳70年后归回到耶路撒冷。 回归的百姓在所罗巴伯的带领下开始重建以前被毁坏的圣殿。 第三章说他们立了圣殿的根基,百姓欢呼赞美神。
今天我们来到以斯拉第四章,讲述的是敌人如何阻碍、破坏神的百姓建造圣殿和城墙。 本章的主题是 “重建之路上的拦阻”。
第一节提到的敌人指的是谁呢?指的是在列王纪下17章记载的,信仰混杂的外邦人的后代。他们提出想要帮助神的百姓建造圣殿。表面看起来这不是很好吗? 他们要来帮我们一起建造圣殿。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从后面发生的事情就可以知道,他们并不是真心的帮助神的百姓,而是想破坏,想让圣殿建不起来,想混淆神百姓的信仰。 神的百姓要有知慧,要会分辨,与不信的人一起做神的工,最终会败坏神的子民的信心。 所幸,当时的百姓和领袖们有这份识别的能力。
所罗巴伯、耶书亚和其余以色列的族长对他们说:“我们建造 神的殿与你们无干”。
今天,在建造教会的事上,我们也必须要有分辨。只有重生得救的人才能参与神的圣工。未重生的人,在社会上再有才能,也不能与神的百姓一起同负一轭。保罗说: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什么相合呢?神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干呢?因为我们是永生神的殿。(林后6:14-16)
当敌人的计谋被识破,他们就显露了原形,开始想方设法破坏神百姓的建造。
仇敌先礼后兵、软硬兼施,明枪暗箭、持续不断地骚扰了十五年,目的都是为了干扰百姓的建造,「使他们的手发软,扰乱他们」(4节)。
我们要留意,6–23节所记载的事件,并不是发生在圣殿重建的时期,而是插入叙述,描述了圣殿重建以后,外邦人反对重建城墙的事件。这是一个“时间跳跃”的插段,用以显示外邦人对犹太人的一贯敌对的态度。
从时间上来说,这段插叙发生在圣殿重建完成(516 BC)之后,约在以斯拉或尼希米归回前不久(以斯拉归回:约458 BC;尼希米归回:445 BC)。
作者借此说明:敌人从一开始就不断阻扰犹太人建造,不论是圣殿或是城墙。这段插叙帮助读者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在神的百姓的重建之路上,敌人的反对是持续不断的。
今天,神的百姓固然应当「爱邻舍如同自己」(路十7),但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记得主耶稣的吩咐:「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约十五19)。所以我们应当警醒:教会和信徒的建造必然会被世界所恨恶、所「扰乱」;相反,「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因为他们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这样」(路六26)。
在圣殿停工的九年多里,神的工作并没有停止。因为重建圣殿只是外表,神更看重的是重建百姓的生命。神允许重建工程中断,是为了显明人的肉体本相,让神的百姓不敢再倚靠自己的能力,也不敢依靠君王的权势,以为「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3节),就没人敢阻挡。重建工程实际上是一场属灵的争战,出于神的工作只能靠神来成就。这些难处使人认清自己,把人逼到神的面前,倚靠神、支取神的能力,从人的心中开始「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的重建。
我们一起来祷告:
主啊,当我们因重建的工作受到拦阻时,求你坚固我们的心,让我们不灰心、不退后。求你赐我们属灵的辨别力,知道何时当拒绝似是而非的同工,也求你在仇敌围绕时为我们摆设筵席,使我们在你里面刚强站立。愿你的旨意成就在我们中间,直到你自己的工程完工,荣耀归你。奉主耶稣的名,阿们。
7月9日 读经概要
7月9日
以斯拉记3章 在艰难中重建圣殿
被掳归回的以色列民面对动荡的环境依然凭信心遵行神的律法,他们在破败的耶路撒冷城开始了属灵的重建。
首先,我们看到他们的合一。百姓因为同心寻求神,「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1节)。
然后,就开始重建祭坛,向神献祭。献祭是人与神恢复正常关系的开始,没有与神的交通,就没有属灵的建造。
第3节的经文暗示说:以色列民对邻国之民的惧怕催使他们去敬拜、寻求神。“他们起来建筑以色列神的坛”,是因为“他们惧怕邻国的民” 。这样看来,他们筑坛的动机好像不太高尚。但如果我们处在当时的环境中,会怎么作呢?人人都有惧怕的时候。面对惧怕,我们应当怎样行?有些人越是惧怕,越远离神;而寻求神的人越是惧怕,越抓紧神,认定神就是他们的避难所。
重修祭坛后,就开始重建圣殿。
同样的,早在被掳之前,耶和华神就藉先知耶利米书发预言,将来圣殿必要重建。
耶利米书33: 10-11:
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论这地方说:‘是荒废无人民、无牲畜之地。’但在这荒凉无人民无牲畜的犹大城邑和耶路撒冷的街上,必再听见有欢喜和快乐的声音,新郎和新妇的声音,并听见有人说:‘要称谢万军之耶和华,因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又有奉感谢祭到耶和华殿中之人的声音,因为我必使这地被掳的人归回,和起初一样。这是耶和华说的。”
当巴比伦重创耶路撒冷,摧毁圣殿时,在硝烟中和废墟上,谁能想到将来圣殿会被重建?到了以斯拉的时代,百姓果真看见神的话语得到应验,于是欢呼:耶和华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百姓对这句话不陌生。大卫安放约柜时如此赞美(代上十六34),所罗门献殿时也如此赞美。但有时候你必须经历过悲观绝望之后,才能再次真实体会到神的慈爱和良善。
我们人往往就如浪子一样,不经历破碎,很难明白父亲的家是多么温暖。但正如神能恢复圣殿的根基,他也能恢复破碎的人生。
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属灵重建——神使人在基督里重新歌唱,恢复尊荣和盼望。
当圣殿根基立起的时刻,众人欢呼雀跃。但是,也有人大声哭号。就是那些见过原先所罗门宏伟圣殿的老年人,他们对新圣殿大失所望。
我们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但圣殿的荣耀不在于外在的辉煌,而是在于神的同在。
同样的,对于今天的教会来说,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我们都可以对神持定信心。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地进行家庭崇拜,真诚地集体敬拜,以爱心彼此代祷,并在职场中活出基督徒的生命见证。最重要的不是“教会是否绚丽悦目”,而是“耶稣在不在教会中”。
7月8日 读经概要
7月8日
以斯拉记2章 渴慕耶和华的殿
本章是一份归回者的名单,读起来似乎同样的枯燥无味。但从中却能让我们看到神百姓的特征应该是什么。
首先,我们留意到有许多祭司渴望归回圣地。36-39节记录了4个祭司谱系的人数,将近4300人,占全部回归者(拉2:64)的近十分之一。
十个回归者中就有一个人是祭司。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祭司呢?多半因为这些祭司渴望在圣殿的祭坛前服事神,而在他们被掳流亡的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他们渴望重建圣殿,重修圣坛,恢复对神的公共的敬拜,
正如诗84:1-2中所描述的:
万军之耶和华啊,你的居所何等可爱!
我羡慕渴想耶和华的院宇,
我的心肠我的肉体向永生 神呼吁。
弟兄姊妹,神的教会对你来说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
第二,只有极少的利未人愿意归回。
40节提到只有74名利未人回归。利未人是要在圣殿里辅助祭司的人。这样的话,1个利未人要辅助58位祭司!为什么这么少利未人愿意回去?可能作辅助祭司的工作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无论如何,仍有74个利未人回来了。他们将承担巨大繁重的工作,却很少会被注意到,也没有显赫的地位。
在本性上,我们都想要得到荣誉、赏识、感谢、赞扬和瞩目。但是,在神的教会中,神呼召我们并不是去宣扬我们自己或获得地位和赏识,而是要基督在我们身上显大。
第三,族长都竭力地奉献。
族长们献上的礼物,一共金子61000达利克(约合515公斤),银子5000弥拿(约合2875公斤)。在那样一个动荡蹉跎岁月中,能够积攒财宝,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可以有诸多理由一毛不拔,但他们却乐意为建造圣殿慷慨奉献。他们的奉献绝好地证明了“玛门不是主”(路12:33-34)。主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玛门”。
如果本章所记载的是一间教会的会友名单,我们看到,这是一群热切敬拜神的人,一群不在意他们是否会得到赏识的人,一群慷慨奉献的人。
7月7日 读经概要
7月7日
以斯拉记1章
以斯拉记简介
在希伯来文圣经中,《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是同一卷书.
记录了波斯帝国统治期间,神先后兴起了所罗巴伯、以斯拉和尼希米三位领袖,带领被掳的余民回归耶路撒冷,完成重建圣殿、重建百姓和重建城墙的百年复兴史。
本卷书的目的是要让犹太的百姓看到: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是与神立约的圣约百姓。同时,也要让他们看见耶和华神是信实的,是守约施慈爱,是全能的——耶和华能使用世上帝王成为实现他应许的工具。由此激发每一个犹太人内心的赞美和感恩之情。
本书的要点包括:
第一,神是全权之神:神按照他的旨意推动历史和历史中的人。
第二,神眷顾受苦的百姓。
第三,神的百姓不要惧怕世界的攻击和反对。
第四,神的国度需要忠心服侍的人。在面对艰难的环境时,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榜样,激励神的百姓坚持不放弃神的工作。
以斯拉记1章 神在推动历史
人们对失败者往往少有兴致。在以斯拉-尼希米时代,以色列就是一个失败者。当时的巴比伦和波斯帝国先后一统天下,强权在握,而区区以色列国只是一个弹丸之地,在古代近东的政治舞台上,好似一汪死水。有谁会去关注那些曾经生活在那里的百姓?答案是:立约的神!神在意这些失败者,因为他曾经向他们作了承诺。为此神为他们推动历史。神推动历史赐予他的子民未来和盼望。
在本章,我们看到:
第一,神的话驱动历史。
拉1:2-4中记载了波斯王古列的诏令,允许犹太人重返犹大,重建圣殿。但这事件的背后却是神要应验藉先知耶利米所说的话(耶25:12,29:10-11)。
早在南国犹大被掳之前,先知耶利米就已经预言:「耶和华如此说:为巴比伦所定的七十年满了以后,我要眷顾你们,向你们成就我的恩言,使你们仍回此地」(耶二十九10)。
因着神施恩之手的帮助,被掳的余民不但归回耶路撒冷(赛十22),更「归回全能的神」(赛十21);不但重建了圣殿和圣城,更重建了「圣洁的种类」(拉九2)。
弟兄姊妹,你是否留意到世上帝王将相无非都是耶和华手下的仆役?因此,你可以完全依靠耶和华口中所出的话语,而无须惧怕你所处时代的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些人仍然是在耶和华的意愿掌管之下,按他的旨意被使用。
第二,神激动百姓的心,使他们顺服。
1:5说,族长都起来,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华的殿。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神“激动”他们的心。这是他们的回应背后的原因。耶和华神不仅“激动”君王们,像古列大帝,也激动自己百姓的心,使他们有所行动。
这也正是保罗在腓2:12-13中所教导的,为什么基督徒会顺服(腓2:12)?“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3)我们会顺服,作成我们得救的工夫,都是因为神使我们能够这样做。
弟兄姊妹,这难道不能使我们谦卑下来吗?让我们更多的祷告祈求神在我们心里做工吧,求神激动人来做工。
历史上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苏格兰小镇上,威廉•斯蒂尔(William Still)和一群青年在开会。他感觉自己突然拥有非同寻常的智慧来回应各种问题。等散会后,当他要打开另一间会议室的门时,几乎没法推开,里面挤满了同工,他们跪在地上热切祈祷,祈求神赐予威廉睿智洞见。瞬时间,威廉知道了他成功背后的秘密。这就是顺服的秘诀——神激动人心使犹太人顺服。
第三,要留心神工作的记号。
7-11节,似乎是一份枯燥无味的器皿清单:金盘30个,银盘1000个,等等。
这份清单的重要性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对照但以理书5章来阅读,就能找到答案。主前605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王将耶和华神殿的器皿掳掠至巴比伦,并存放在“自己神之庙中”。
当时的人必定会认为以色列的神耶和华失败了!
然而,在以斯拉记第1章我们看到什么?巴比伦帝国已不复存在,但对耶和华神的敬拜却永远长存。这个好似索然无味的清单,每一件都在宣告耶和华神是真正的胜利者,他重建自己的百姓,恢复对他的敬拜。那些信靠神的犹太人看见这些记载,每数一件器皿、每报一样珍品,都是在品尝胜利的滋味。每一器皿都是一个记号,述说神扭转乾坤,转败为胜的作为。
这些器皿看似平常,但却是不可忽视的记号。我们也不要轻忽在日常生活中神向我们施恩的标记。
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耶29:11)神会推动历史的进展,并最终成就他自己的计划。
6月24日 读经概要
6月24日
历代志下10-12章;使徒行传8:1-3
历代志下10章 国度的分裂
以色列人因所罗门晚年沉重的劳役而不堪重负(参王上11:28–40),所罗门死后,他们希望新王能减轻重担,于是耶罗波安代表百姓来求罗波安“宽容一点”。这本是一次恢复民心、稳固政权的契机,但罗波安却作出了最糟糕的决定。
罗波安面对的有三种声音:
百姓的声音:求宽容与体恤。他们并非造反,而是恳请:“你若宽容一点,我们就永远作你的仆人。”(4节)
长老的声音:智慧与温柔的劝告(6–7节)
曾在所罗门手下服事的长者忠告他:“你若用好话回答他们,就必得他们的心。”
少年朋友的声音:强硬与控制(8–11节)
这些和罗波安一同长大的朋友劝他说:“你要更严厉,显示你的权威。”
最终,罗波安“不用老年人给他的主意”(8节),而“照着少年人所出的主意回答他们”(14节),结果酿成不可挽回的国家分裂。
这是国家分裂的直接原因。但其本质原因在于「这事乃出于神」(15节),意思是神允许这些事情发生,并且早已借着先知亚希雅发出了预言(王上十一29-39),目的是为了管教所罗门(王上十一11-12)。实际上,罗波安一旦失去了神的保护,无论选择谁的主意,都不能维持国家的统一:高压政策固然会加速分裂,怀柔政策也不能长久维持。
神始终掌管历史的进程,暂时的分裂是为了永远的合一。当神的国度成了人的国度、神的荣耀被人窃取、神的仆人偏离真理的时候,管教和拆毁必然会临到有名无实的国度,这正是大卫之约的一部分(撒下七14)。
神在大卫之约中所应许的,并不是属地暂时的国度,而是属天永恒的国度(代上十七14)。亚当的后裔已经全然败坏,没有可能永远地维持国度的实际。因此,「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三3);属肉体的生命不被拆毁,属灵的生命就不能被建造。神要我们从属地国度的历史中认识人的败坏,也认识神的作。
历代志下11章 罗波安听从神的话
在本章,罗波安顺服了神的话语、没有攻打北国,而是专心建城防守;北国的敬虔人不愿跟随耶罗波安拜偶像,转而归附南国。南国的国势得到坚固三年。
罗波安本来要以武力夺回北国。他集结了十八万大军。但在这关键时刻,神差遣先知示玛雅去阻止他。罗波安顺服了。放弃进攻之后,罗波安没有灰心懈怠,而是立刻着手坚固自己所辖之地。他修筑了十五座坚固城池。
这是属灵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课:当我们经历失败,不能因之而气馁,乃要问自己——神要我现在做什么?
而在北国,耶罗波安却全然背离神——他设立金牛犊、废除利未人祭司制度,设立不合神心意的宗教礼仪(参王上12:26–33)。因此,真正敬畏耶和华的利未人与百姓,毅然离开他们的地业,迁往犹大国,回到耶路撒冷侍奉神。他们的到来,也加添了犹大属灵力量,使得整个国度在罗波安初期“坚立三年”。
罗波安虽然起初犯错,但当他愿意听神的声音、重新治理国家、接纳敬虔百姓时,他的国度就得以坚固。这说明:只要回转,仍可得坚立。
历代志下12章 服侍神还是服侍外邦人?
在自己王位不稳固的时候,罗波安三年遵行大卫和所罗门的道。( 11: 17)但是“他强盛的时候就离弃耶和华的律法,以色列人也都随从他。”这显出人的诡诈和虚谎。
今天,我们是否也常常在患难中抓紧神,却在安逸中离开神?患难可以催促我们寻求神,安逸却容易使人忘记神。因此,当我们的事业「坚立」、生活「强盛」的时候,更要警醒祷告,免得「心高气傲,忘记耶和华——你的神」(申八14)。
罗波安苦心建造的「坚固城」(十一10),转眼就被埃及法老「攻取」(4节)。
人若「离弃」(1节)神,神必「离弃」人(5节),这是神对摩西和约书亚的最后嘱咐(申三十一16-17),也是大卫对所罗门的临终吩咐(代上二十八9),是在《历代志》中被反复强调的属灵原则。
神差先知来指责他们,仇敌的攻击不是偶然,而是神的管教,是因他们离弃神。这是神给他们悔改的机会。
感恩的是他们没有狡辩,没有给自己找借口,而是诚诚实实面对自己败坏的光景,自卑承认「耶和华是公义的」!
他们的自卑带来了转机,他们不致灭亡,但,神还是会使他们屈服在仇敌的权势底下,“好叫他们知道,服事神与服事外邦人有何分别”。
被掳后归回的百姓,特别能体会这句话,「服事我与服事外邦人有何分别」。他们也因为过去70年被掳的经历,他们如今谦卑在神的面前,回到耶路撒冷重整国家,重整家园,再次恢复他们对耶和华的敬拜!
弟兄姊妹,如果我们今天因为软弱跌倒,被神责备,但愿我们也能立刻自卑,回转向神,神必再次悦纳我们。
使徒行传8:1-3 教会大遭逼迫
司提反的殉道,是教会成长与拓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教会集中于耶路撒冷,信徒主要是犹太人和少量归化犹太教的人。因着主的道持续兴旺,教会不断成长,人数增多,于是不仅遭遇到官方公会的逼迫,而且遭遇到民间会堂的攻击。
在这个时期,扫罗在此首次成为逼迫的主角,“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v.3)但神却能翻转最刚硬的心,使他后来成为外邦使徒保罗。神在逼迫中掌权,祂的旨意永不被拦阻。
此时,教会似乎再无发展的机会。但这正是圣灵奇妙的作为,教会的宣教开始转向外邦。正是应验了主耶稣在1:8的应许:“你们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就人性而言,我们没有人喜欢受逼迫,也不情愿争战,但主的美意与道路就是如此!正是借着这些逼迫与争战,教会不断得胜,神的国度不断拓展,主的旨意得以成就。
基督教会只要存在于世,迟早都要遭遇逼迫,经历争战。当初耶路撒冷的教会如此,今天时代的教会同样如此。福音的传扬与教会的拓展,本质就是一场属灵争战,魔鬼撒旦岂能坐视不理呢?基督的十架之道,始终与世俗的价值观对立。真正的教会不可能长期“岁月静好”而不受搅扰;若有一个教会长期舒适、毫无争战,我们必须要问:它是否仍是为主而活、忠心传道的教会?
今日许多地区仍有基督徒为信仰受苦。我们要纪念他们,为他们祷告,求主安慰和坚固他们,使他们在患难中经历主的同在与恩典!
6月23日 读经概要
6月23日
历代志下7–9章;使徒行传7章
历代志下7章 耶和华的荣耀充满圣殿
所罗门已经建完了圣殿。他在第6章做了献殿的祷告。当祷告完了以后,耶和华的荣耀就充满了圣殿!百姓也心存感恩和赞美,欢喜快乐地献祭。
圣殿的建成,前后历时十多年,是神的子民同心合意、以神为中心的见证。大卫王的余生完全用在预备建殿上,他尽心竭力,建立敬拜和事奉的制度与团队。以色列的众首领也甘心乐意地为圣殿奉献了极多的金银财物。可见他们是多么渴慕建造神的圣殿。
所罗门王用牛二万二千,羊十二万献祭。这么多的牛羊,需要多少人一刻不停地宰杀才能完成!实际上这次的盛举持续了两个七天,百姓大大享受神的恩惠和荣耀的彰显,心中充满了喜乐。
弟兄姐妹,让我们也同心合意建造主的教会,渴慕神的同在,祂的荣耀就要降临在我们中间!当我们一同向神献上感恩和敬拜时,神也会让我们经历祂的恩惠和同在,生命充满喜乐!
14–15节可以说是全书的金句:
“这称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祷告、寻求我的面,转离他们的恶行,我必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我必睁眼看、侧耳听在此处所献的祷告。”
这节经文告诉我们,神怎样才赐福给一个国家或民族。人必须离弃他们的罪、离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顺服神的话和旨意,神才降下复兴。神“垂听、赦免、医治”的前提是人的“自卑、祷告、寻求、回转”(14节)。
因为神所看重的不是圣殿,而是来到殿中寻求祂的人。
弟兄姐妹,当被掳归回的百姓看到这些,再看看昔日辉煌的圣殿已经不复存在时,他们心中的痛悔会有多么深切呢?今天我们也面临同样的选择:我们是否愿意自卑、祷告、寻求、回转归向神?
历代志下8–9章 神赐福所罗门
第八和第九章讲所罗门的其他功绩和成就。第八章讲他在国内的成就,包括他所建的城邑和所得的地方,以及在他统治下的以色列民和外邦人,但实际上是讲神的恩典和祝福。焦点不是在所罗门身上,而是在神身上。
第八章1–2节讲神让所罗门有智慧、有能力,可以让百姓安居:
“所罗门建造耶和华殿和王宫,二十年才完毕了。以后所罗门重新修筑希兰送给他的那些城邑,使以色列人住在那里。”
据列王记上9章11节记载,这些城邑本是所罗门给希兰的,作为希兰提供建殿材料的回报。现在,希兰归回这二十座城,正好可以让百姓居住。
3–6节讲所罗门攻取城邑,建造积货城,建造耶路撒冷、黎巴嫩及许多别的建筑工程。神赐福所罗门手所做的一切。
第九章,提到南方的示巴女王来朝见所罗门。
示巴女王看见所罗门的王宫,就“诧异得神不守舍”(4节),她认定所罗门所拥有的智慧和福分都是从神而来(8节)。
表面上,所罗门得了极大的荣耀。但其实是神借着示巴女王溢美之词(8节),提醒所罗门这一切都是来自神。如果所罗门真的效法大卫(7:17),就应当赶快回转,在神面前降卑自己,把一切荣耀归给神。
所罗门靠着自己的智慧,又建造、又经营,在商业上非常成功,到晚年却说:
“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传2:11)
神赐给所罗门“智慧聪明”与“资财、丰富、尊荣”(1:12),让他经历了一切、拥有了一切,最后才发现这些全是: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1:2)
因此,8–9章所强调的并不是所罗门的成就,目的不是让被掳归回的百姓陶醉于以色列过去的荣耀和财富,也不是让他们失落或叹息,而是让读者看到:
平安和富足固然是神所赐的福气,但并不能解决人的问题,更不能成为神百姓追求的目标;唯有“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传12:13),这才是“人所当尽的本分”。
从救赎历史的角度来看,神使用示巴女王朝见所罗门,为的是教导人认识那一位比所罗门更伟大的君王——耶稣基督。主耶稣说:“当审判的时候,南方的女王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她从地极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太12:42)
南方女王是为了听所罗门的智慧话从远方来到耶路撒冷,但耶稣时代的人却没有听从那位比所罗门更大的耶稣。
弟兄姊妹,谁在你的生命中作王?你是否渴慕听从基督的话?
使徒行传7章 司提反殉道
本章是司提反在公会中的讲道。这是整卷新约里最长的证道,司提反藉着回顾以色列历史的讲论来回应犹太人对他的控告。其中主要举了亚伯拉罕、约瑟和摩西的例子来说明,神的同在并不受割礼和地理的影响,只在乎信心与顺服。律法和圣殿是神所赐帮助他们认识神的方式,并非是信仰的中心。特别以约瑟和摩西来说明以色列人一贯的不尊重神的仆人,约瑟被卖,摩西多次被威胁。耶稣作为真正的救主,所遭遇的更加可怕,竟然被自己的百姓给杀了!这就显出他们不遵守律法,也不认识神。
司提反被圣灵充满,指出犹太人最大的问题不是没听见真理,不是没看见神迹,而是他们的罪蒙蔽了他们。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讲论,不是更多神迹,而是悔改。
虽然我们知道最终犹太人没有悔改,而是司提反殉道了。但是司提反没有失败,司提反在临死前看见天开了,主耶稣站起来亲自迎接他。司提反被杀的时候也非常平静,完全没有愤怒和苦毒,他像主耶稣那样祷告说:“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
弟兄姊妹,我们跟随主需要司提反那样勇敢的心。在这个弯曲悖谬的时代,求主赐我们每个基督徒都有勇敢的心,勇敢的为基督做见证。求主坚固我们!
6月20日 读经概要
6月20日
历代志上28-29章;使徒行传5:12-32
历代志上28章 大卫最后的劝勉
大卫就像摩西和约书亚一样(申二十九2;书二十四1),在临终之前,把为圣殿所预备的人都招聚到耶路撒冷,在神面前作最后的嘱咐和勉励。
在大卫的宣告中,最强调的是神的「拣选」(4、5、6、10节):神在以色列中拣选犹大支派,在犹大支派中拣选大卫的父家,在大卫的父家中拣选大卫,最后在大卫的众子中拣选所罗门作王(5节)、建殿。
神主动的拣选,表明国度和圣殿都是神的旨意,并非出于人的热心。因此,被掳回归的百姓可以放心,因为神仍然拣选大卫的后裔所罗巴伯(三19;该二23),继续国度和圣殿的计划。
大卫首先吩咐所罗门:我儿所罗门啊,你当认识耶和华你父的神,诚心乐意地侍奉他。
只有真正认识神,才能为神建殿。认识神不只是头脑的知道,而是生命的经历,与神有亲密的关系。大卫的许多诗篇表明他是真的认识神。所以他最大的期望就是儿子所罗门也认识耶和华神。
11-19节是大卫指示圣殿的样式。圣殿是会幕的延续。正如神在西奈山向摩西指示会幕的「样式」,祂也在耶路撒冷向大卫指示圣殿的「样式」。大卫「被灵感动所得的样式」(12节)包括三个部分:圣殿的建筑(11-12节)、事奉的人员(13节)和圣殿的器皿(13-18节)。大卫吩咐所罗门必须像摩西一样,按着圣灵指示的样式建殿。
20-21节是大卫再次激励所罗门:「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神「与你同在」,这三句话曾经也是摩西对约书亚的吩咐。这是提醒所罗门、也是提醒回归重建圣殿的百姓:建造圣殿与征服迦南同样需要信心和神的同在。虽然大卫尽力为圣殿预备了材料、又预备了人,但他清楚地知道,正如征服迦南是神自己带领,建造圣殿也是神自己负责:「祂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直到耶和华殿的工作都完毕了」(20节)。
历代志上29章 乐意奉献给神
本章是最后一章,也是大卫最后一次为建殿募捐,他自己以身作则,百姓反应热烈,取得极大的果效。读完本章,盼望我们能够看见大卫的奉献观,效法他的榜样,为建造教会尽心竭力。
本章可以分成以下三段:
大卫和百姓甘心乐意的奉献(1-9节)
大卫的感恩祷告(10-19节)
所罗门登基和大卫去世(20-30节)
从22章我们知道,大卫为筹建圣殿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预备了极多材料,为的是要建造一个“高大辉煌”的圣殿,与神的荣耀相配,使神的荣耀传遍万国。
从本章1-5节我们看到大卫预备的材料,包括珍贵的宝石,如红玛瑙,汉白玉。他也从自己的财产中奉献许多金银,给百姓立了一个榜样。大卫敢说:“我为我的神已经尽力”。
第5节后半句,大卫问众人:“今日有谁乐意将自己献给耶和华呢?”原文意思是:今日有谁乐意去充满耶和华的手呢?
弟兄姐妹,当我们为教会摆上时间,金钱,各样服事时,我们就是将这些直接放在神的手中。
大卫在这开头五节经文里,提到的都是:为了神而建殿,为神的殿尽力,爱慕神的殿。这三件事情,实际上都是出于神的应许和命令,因为他要与人同住,他要我们尽心尽意尽性尽力地爱他。
大卫以身作则,他的呼召就带出极大的影响力。于是,众族长和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领、千夫长、百夫长,并监管王工的官长,都乐意献上。
众首领诚心乐意的奉献,折合成现在的重量单位,包括金子170吨、银子340吨、铜600吨、铁3400吨,数量巨大。百姓因首领们甘心乐意的奉献就欢喜,大卫王也欢喜。神看重的是甘心乐意的奉献和服事。每当我们甘心乐意地奉献、服事的时候,神会将极大的喜乐赐给我们。
10~19节,大卫献上敬拜和感谢的祷告。他宣告:“凡天上地下的都是你的;国度也是你的,并且你为至高,为万有之首。”他承认自己和百姓本不配奉献给神,他们只是将从神而得的献给神而已。
14节「我算什么,我的民算什么,竟能如此乐意奉献?因为万物都从你而来,我们把从你而得的献给你。」
15节「我们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与我们列祖一样。我们在世的日子如影儿,不能长存。」
大卫深知人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来自神的。唯有将我们从神那里得到的献给神,我们所拥有的才能长存,才有永恒的价值。这样,奉献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欢喜快乐的事。
20~21节,大卫呼吁百姓称颂耶和华,他们便低头敬拜神。次日,他们宰杀三千只祭牲献祭,并在耶和华面前吃喝,大大欢乐。22~25节,所罗门被膏为王,「耶和华使所罗门在以色列众人眼前甚为尊大,极其威严」。
26~30对大卫的一生做了简短的总结。他日子满足,享受丰富尊荣,就死了。
使徒行传13:36对大卫的评价是:“大卫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他虽然没有看见圣殿的完成,却在诗篇里说道:(诗篇27:4)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在他的殿里求问。他坚信:(诗篇23:6)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大卫是何等渴慕神的殿,神的荣耀同在。
弟兄姊妹,我们是否也渴慕神的殿?我们是否愿意按着神的旨意服侍我们这一世代的人?
使徒行传5:12-32 顺从神,不顺从人
这是使徒第二次被官府捉拿,又一次面对犹太当权者的审问。在使徒行传的第四章,记载了众使徒第一次被官府捉拿。那一次面对犹太当权者,彼得反问他们:“听从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 而这一次,当使徒们再次面对官府,再次被威胁恐吓时,彼得又一次直接宣告:“顺从 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
其次,这一段也记载了一个神迹,就是主的使者夜间释放了使徒。释放之后,天使对他们说:「你们去站在殿里,把这生命的道都讲给百姓听」。使徒听从了天使的吩咐,没有任何迟疑,“天将亮的时候就进殿里去教训人”。由此可看到使徒们的信心和胆量,这正是神对他们在第四章祷告的应允:“求主叫你仆人大放胆量,讲你的道”。
面对大祭司的审讯,使徒继续宣讲耶稣的复活和赦罪的信息:“你们挂在木头上杀害的耶稣,我们祖宗的神已经叫他复活……赐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给以色列人。”
我们注意到一个规律:就是每当教会复兴,圣灵大大做工的时候,也会伴随着魔鬼的搅扰和攻击。有时这个搅扰或攻击出现在内部,例如: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欺哄圣灵;而有时这个搅扰或攻击是从外面来的,例如:教会两次被官府冲击,使徒两次被关进监狱。
面对魔鬼的攻击,我们看到使徒们勇敢的榜样。彼得不但直言不讳指责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也在公会上宣告:听从神,不听从人是应当的。
弟兄姊妹,今天的教会与初代教会一样,也在属灵争战之中。我们当祈求主赐给我们一个勇敢的心:
不向罪恶妥协,不被世界的风向摇动,只求讨神的喜悦。
愿我们都效法使徒们的脚踪,在圣灵的引导下,刚强、勇敢地为主站立,无论在教会中、社会中或日常生活中,忠心作主的见证人!
6月19日 读经概要
6月19日
历代志上27章;使徒行传4:32-5:11
历代志上27章 一同治理神的国
在24章,大卫安排了祭司的班次;25章,大卫安排了圣乐服侍班次;26章,大卫安排了守门的人员。这些都是在圣殿服侍的人员。
在本章,大卫安排的是军队和行政的长官。这些都是治理国家的人员。
国度和圣殿是分不开的。大卫之约把国度和圣殿系在了一起。
建造圣殿不是大卫一人的事,也不是所罗门一人的事,而是全国的事。要有军队来守卫,要有农业来供应粮食和牲畜。国家产业管理好,就有丰富资源,可以支持建殿的工程。各支派的百姓管理好,就可以同心地建造圣殿。
首先,大卫安排军队的班次,一共有12班,每班负责一个月,每班都有一个班长,而且每班都有二万四千人。在这里的军队不是常规的军队,而是「定期服役的民兵」。在前面提到的三十勇士带领的军队是「常备军」。
在这份名单中有一些我们熟悉的名字。
「正月第一班的班长是撒巴第业的儿子雅朔班」,他是「法勒斯的子孙」。法勒斯是犹大的儿子,出现在弥赛亚的家谱。
「三月第三班的班长是祭司耶何耶大的儿子比拿雅」。耶何耶大是在约阿施年间的大祭司。「比拿雅是那三十人中的勇士」(参撒下23:20-23)。到了所罗门作王时,立比拿雅为元帅代替约押(参王上4:4)。耶何耶大作祭司,他的儿子比拿雅虽然没有继承父亲为祭司,但他成为了军长守护国家,而比拿雅的儿子也与父亲一起在军中服役。
这里我们看到了三代同心服事的美好榜样!
「十二月第十二班的班长是俄陀聂族尼陀法人黑玳」。黑玳是俄陀聂的后代。俄陀聂也是犹大支派,他是迦勒的女婿,如迦勒一样是大能的勇士,是以色列第一位士师。他的后代在大卫的年代,同样继承了他的英勇,成为军长。
其次,大卫安排国度的行政长官,管理以色列的众支派。
其中也有几个我们熟悉的名字。
「管亚伦子孙的是撒督」。撒都是大卫和所罗门年间的祭司长,横跨两个年代。为什么大卫如此器重撒督呢?在大卫作犹大和以色列王的一开始,「少年大能的勇士撒督」就来跟随大卫。
「管便雅悯人的是押尼珥的儿子雅西业」。虽然押尼珥原本是扫罗的元帅,而且在扫罗死后的初期没有带领以色列归向大卫。这里,我们看见大卫仍然恩待押尼珥,放下过去的恩怨,愿意设立押尼珥的儿子为首领,管理便雅悯支派。
最后,大卫安排管理国家产业的官员,有管理财政的,有管理农业的,有管理畜牧的。
可以看见大卫全国性的治理和安排,涵盖了每一个领域!
对于被掳归回的百姓而言,看见这段记载,会有什么感想呢?
大卫国度的治理,从属灵的层面,到军事、畜牧和农业管理,都安排妥当。重温这段历史,鼓励被掳后归回的百姓,一起来重建圣殿,与以色列国度!
使徒行传4:32-5:11 教会需要敬畏的心
使徒行传第四章末尾,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财物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4:32)这是圣灵大大工作的结果,也显明初代教会的属灵成熟度。他们不只是信仰相同,更是生命相连、彼此相爱到一个地步,财物都可以分享。
最重要的是,这种合一与慷慨并不是出于律法的强制,而是圣灵的感动与爱心的自然流露(4:33)。使徒“有大能力为主耶稣作见证”,因为他们的见证不仅是口头的,更是生活的见证。
特别提到约瑟,也就是“巴拿巴”,意为“劝慰之子”。他变卖田产,把价银奉献出来。这不是炫耀,而是出于真实的爱心。他的行为成了教会中奉献与服事的榜样。
在这样的属灵高峰中,却出现了强烈的对比。亚拿尼亚与妻子撒非喇卖了田产,却私自留下价银的一部分,又假装是全数奉献。他们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把全部献出,而在于假冒为善与对圣灵的欺哄。
彼得的话语直指核心:“亚拿尼亚,为什么撒但充满了你的心,叫你欺哄圣灵,把田地的价银私自留下几分呢?”(5:3)
当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相继倒毙在众人面前,整间教会都“甚惧怕”(5:5, 11)。
这段经文提醒我们,神的恩典并不等于纵容。属灵的复兴必须伴随着圣洁的敬畏。
今天的教会,若只有爱、包容与恩典,而缺乏敬畏与圣洁,就容易滋生假冒为善和贪图虚浮的荣耀。当人把教会当作博取荣耀的平台,而非敬拜神的圣所,就可能重蹈亚拿尼亚的覆辙。
亲爱的弟兄姊妹,希伯来书作者也提醒我们:「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来十二28)。
6月18日 读经概要
6月18日
历代志上25-26章;使徒行传4:13-31
历代志上25章 圣乐的服侍
在现代教会中,诗歌敬拜常被视为讲道前的“热身”,但《历代志上》第25章向我们展示一幅截然不同的画面——音乐在敬拜中不是附属,而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是在圣灵引导下的敬拜。
在上一章,大卫安排了24祭司的班次,本章则安排了24班圣乐服侍人员。
这些负责敬拜的人员是利未子孙亚萨、希幔、耶杜顿的后代。
在第一节中提到的“唱歌”也可以翻译为“说预言”。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亮光。诗歌赞美不只是唱歌,而是说预言。说预言并不单指预言未来,而是指在神的灵感动下说出神的话语,传达属灵真理。这让我们想起主耶稣说的,“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也就是说在圣灵和真理里面敬拜神。
另外,这些圣乐服侍人员都是受过训练的。亚萨的儿子都归亚萨指教。耶杜顿的儿子都归他们父亲耶杜顿指教。希曼的儿女都归希曼指教。他们都是有属灵传承的。
这提醒我们,教会中的圣乐服侍人员都要有属灵的学习和音乐技巧的操练,这样才能更好的服侍神。
弟兄姊妹,愿我们成为圣灵引导下的敬拜者,无论我们在台上还是台下,都用心灵和诚实向神献上赞美的祭。
历代志上26章 忠心看守神的圣所
本章大卫安排的是在圣殿中守门的班次。守门的好像是不起眼的服侍。但在「祭司的国度」(出十九6)里,无论在祭坛献祭、在讲坛教导、在库房管理、在圣殿守门,都是为神而做,并没有圣俗、高低之分。
在诗篇84篇10节,表达了守门之人的自豪感。“在你的院宇住一日,胜似在别处住千日。 宁可在我神殿中看门,不愿住在恶人的帐棚里。”
守门人不是临时工,而是从利未人中选出的家族,代代传承,谨慎看守神殿。他们肩负的是神圣的责任,不能疏忽、懈怠。
大卫安排了守门人的方位与班次——东、西、南、北各门都安排了具体人员,神的殿没有被遗漏的角落,也没有被轻看的职分。
在人看微不足道的地方,神却设立祂的仆人。无论是“东门守门人”还是“库房看守者”,都需照祂的心意来事奉。
最后也提到一些利未人被委派治理百姓的事务,负责审判、行政、民事裁决。这说明:
服事神的人不局限于圣殿,也参与百姓日常生活的治理。
弟兄姊妹,神呼召我们都要作守望的人。今天,教会要向世人敞开福音的大门,但也要有忠心事奉的守门人,看守「神的家」,就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防止世俗思想的渗透,警醒祷告,让神的家成为「万国祷告的殿」。
使徒行传4:13-31 听从神还是听从人?
在昨天的经文中,彼得在公会审讯的法庭上,被圣灵充满,抓住机会向在场的官长与百姓讲道——其核心正是众先知所预言的基督,以及他从死里复活——这令官长、祭司与长老们很是希奇!
令官长们感到希奇的,首先是使徒们的身份以及与此不相称的胆量。在官长们眼里,这两个人确实是无知的小民。他们不过来自偏远加利利的底层劳苦大众,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既没有专业知识也不是专业人士。但面对一大群有地位、有权势、有学问的精英与贵胄,竟然能坦然无惧、大义凌然地传道,熟练地引用圣经,确实非同寻常。他们的勇气、学问与智慧从何而来呢?
答案是:“他们是跟过耶稣的”——而这正是使徒们胆量和智慧的根源。
主耶稣早就应许过门徒:“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并且要做比这更大的事”(约 14:12)。今天同样如此,只要我们坚定地跟随主耶稣基督,依靠圣灵的大能,刚强壮胆,教会与福音必定因耶稣的名大大兴旺,因为“阴间的权柄(权柄:原文是门)不能胜过他。”(太 16:18)
这时轮到官长们惧怕了。他们的确看到使徒行了神迹,百姓也都看到了。所以这些官长不敢对使徒作出实质性的处罚,但不管又不行,于是只好恐吓了事:“禁止他们总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
面对恐吓,彼得、约翰说:“听从你们,不听从 神,这在 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
使徒所看见的和所听见的是从神的儿子耶稣基督而来的。耶稣基督的权柄超越一切地上的权柄,耶稣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这个命令超过犹太官府的命令。因此使徒选择顺服神,而不向人的权威屈服。
23-30节是教会史上记录下来的第一篇公祷。这是在逼迫中得胜的祷告,所以神立刻作出了明确的答复:「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31节),好像当年神在西奈山与百姓同在一样(出十九18)。这震动使门徒确信自己「得了不能震动的国」(来十二28),因此越发不可摇动,于是「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31节)。
神常常允许教会遭受逼迫、信徒面临难处。因为安逸的生活总是使我们的心被世界充满,而逼迫和难处能迫使我们「同心合意地高声向神」祷告,使教会大有能力、「放胆讲论神的道」。
6月17日 读经概要
6月17日
历代志上22-24章;使徒行传4:1-12
历代志上22章 大卫预备建圣殿
在上一章,因撒但所兴起的攻击,大卫数点以色列民而犯罪,耶和华降下瘟疫。大卫真心认罪悔改,为百姓求情,耶和华就指示他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上筑一座坛,让大卫再次经历神的赦罪之恩,并领会到神要在此处建殿的旨意。从此,大卫余生的工作,就是预备建殿。从本章开始,到历代志上的最后一章29章,记载的是大卫给所罗门建殿的嘱咐,以及有关圣殿敬拜和服事的详细指示。
本章分成三部分:
大卫预备建殿材料(1-5节)
大卫吩咐所罗门建殿(6-16节)
大卫吩咐众首领帮助所罗门(17-19节)
大卫为建殿所做的第一个准备,是预备建殿的材料。大卫担心所罗门年轻、缺乏经验,需要帮助;并且大卫以为圣殿的外表“必须高大辉煌”,才能与神的荣耀相配,所以「大卫在未死之先预备的材料甚多」。虽然神没有拣选大卫建造圣殿,但他也可以预备材料。同样的,虽然神可能没有呼召大家都做宣教士,但我们都可以为宣教奉献;虽然神没有赐给各人相同的恩赐,但我们都应当「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弗四16)。
大卫的第二个预备是预备建殿的领袖,也就是他的儿子所罗门。他首先向儿子传达了神旨意。神说大卫流人血过多,所以不可以亲自为神建殿。
这是表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神要藉着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来建殿。所罗门的名字意思是“平安,和平”。
大卫代表争战和得胜的君王;而所罗门代表平安和荣耀的君王。圣殿是神的「安息之所」,也是人的「安息之所」。因此,大卫要用争战为所罗门开路,预备建造圣殿的材料和地点;当「和平之君」所罗门得荣耀的时候,他就可以使用大卫所预备的,为神的名建造殿宇(10节)。
另一方面,所罗门实际上是预表了耶稣基督是和平的君王,在地上建立神的国度,坚定到永远。
大卫为儿子所罗门祷告,求的是神的同在,聪明智慧和遵行神的律法。并且劝勉他“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这让我们想起摩西对约书亚的吩咐。
建造圣殿与征服迦南同样需要信心和神的同在。神的子民是与神同工,我们只管刚强壮胆地去做,神必为我们成就大事。
大卫为建殿所做的第三个准备,是预备帮助者:就是以色列的众首领(17-19节)。大卫勉励众首领“立定心意,寻求耶和华”;要求众首领“起来建造耶和华神的圣所”。
亲爱的弟兄姊妹,神的殿今日不再是用石头建造的,而是我们这群由耶稣基督宝血所买赎、蒙恩得救之人所组成的教会。
大卫的一生以建殿为念,尽心竭力预备一切。今天,神也呼召我们成为那愿意预备、愿意传承、愿意一同建造的人。你是否愿意回应神的呼召,像大卫一样殷勤预备?
历代志上23章 利未人的职责
第23章主要講大衛設立聖殿服事的團隊。
大衛在這裡數點三十歲以外的利未人。這一次數點人數蒙神悅納,而在歷代志21章之中所記載的那次數點人數,卻招耶和華懲罰,原因何在?因為這一次只數點利未人,就是被分別出來事奉神之人,數點是為了組織他們做聖殿的工作,不像上次,數點戰士的數目是出於大衛的驕傲與自負。
大卫时代的利未人男丁的数目共有三万八千 。 比起民数记数点时的8580人(民4:48)增加了四倍之多。
过去,利未人要在会幕里搬运圣物;但现在圣殿即将建成,搬运的职能将结束。因此,大卫设立新的任务,包括
①管理耶和华殿的事,
②官长和士师
③守门的
④用乐器颂赞耶和华的。
这表明,事奉的内容可能随着时代和需要而改变,但事奉的心志和分别为圣的身份却不变。
对我们来说,这也意味着:你现在在教会的角色也许会变,但神呼召你为祂而活的心意却永远不变。利未人不再搬运圣物,但他们依然是“耶和华面前服事的仆人”。
历代志上24章 祭司的班次
祭司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保。他们的职责是每天在圣所侍奉。
在进入迦南地之后,因人远离神,祭司制度也渐渐衰微。《士师记》中,利未人为了谋生竟然沦落到被一个人雇佣成为家族祭司。(士师记18)《撒母耳记》中的祭司以利因容让自己的儿子亵渎神的圣所以致被咒诅。(撒母耳记上2)
大卫爱神,他看重神的律例、典章,定意在以色列国内重新兴起祭司制度。从前面一章的经文我们读到大卫数点利未人,今天的经文则是讲到大卫将祭司分成班次,在圣殿中服事。阅读本章,让我们学习顺服教会的秩序,按着神所赐的恩赐,彼此服事。
首先,第一节指出能够作祭司的都是亚伦的子孙。亚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拿答、亚比户、以利亚撒和以他玛。《利未记》第十章记载了亚伦的两个儿子拿答和亚比户在耶和华的面前献凡火,被神击杀的事件。因拿答和亚比户没有子嗣,所以如今的祭司是亚伦的另外两个儿子以利亚撒和以他玛的子孙。
大卫将祭司分成24班。排班的好处是神的圣殿中昼夜都有人服事。轮到服事的那一班在圣殿服事两周,其余的日子就在各自的家乡服事神。
在祭司的二十四班次中,可能只有亚比雅的名字我们比较熟悉。施洗约翰的父亲撒迦利亚就属于亚比雅的班,撒迦利亚在他的班次进入圣所烧香时,天使向他显现,预告施洗约翰的出生。
今天,教会的事奉常常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人人退避三舍;另一种是大家一哄而上,既没有秩序、也没人负责。神是有次序的神,祂「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林前十二18);有秩序也不会妨碍圣灵的工作,井然有序的事奉,反而能让众多的祭司有条不紊地「照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借他们祖宗亚伦所吩咐的条例进入耶和华的殿办理事务」(19节)。因此,教会应当「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林前十四40),才能使不同的肢体都能自由地运用圣灵的恩赐,「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12),彰显出神的荣耀。
使徒行传4:1-12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
基督的国度在扩展过程中,不会是一帆风顺。只要是本着耶稣,传讲福音,就一定会遇见拦阻。当彼得和约翰在勇敢地为基督作见证时,犹太人的宗教领袖过来要抓捕他们。但是,仇敌的攻击和地上的权势都不能拦阻神国的拓展,因为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罗一16),当时信主的人数,只算男丁数目就约到五千。
这正如主耶稣所预言的:「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十二32)。
面对官长的审问,彼得毫不惧怕。
彼得在五旬节已经「被圣灵充满」(二4)了,现在又再次「被圣灵充满」(8节)当圣灵需要赐给门徒事奉和见证的能力时,就会及时地充满他们,正如主耶稣所应许的:「所以,你们当立定心意,不要预先思想怎样分诉;因为我必赐你们口才、智慧,是你们一切敌人所敌不住、驳不倒的」(路二十一14-15)。
彼得宣告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彼得在此强调耶稣的名是上帝给人的唯一拯救,在祂之外没有其他通路。正如主自己也曾宣告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十四6)。
耶稣是神在创世以先就预备拯救世人的救主,不只为犹太人,也是为天下人间所有族群的人。耶稣才是世界和历史的终极及唯一目的。
彼得在这里不仅论到了拯救的唯一路径,也论到了创造和历史的终极意义,论到了万有的意义。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撒都该人看重权势财富等属世的能力,法利赛人看重律法和规条,今天的人同样,要么觉得科技、经济能让人人脱离罪和死亡,要么觉得知识或者修养能让人超凡入圣,人所依仗的无非是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人总想自我救赎,以自己认为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生活,这正是人骄傲无知的罪的体现。
耶稣作为唯一的拯救,不单单只是救我们脱离将来的死亡,更是救我们脱离罪和自我,唯有祂能救我们脱离恐惧、软弱、盲目,脱离我们各样的自我,祂在凡事之上都是我们的拯救。
弟兄姊妹,愿我们今天也同彼得一同向世人宣告并以自己的生命为耶稣基督作见证:“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6月16日 读经概要
6月16日
历代志上19-21章;使徒行传3章
历代志19章 拒绝恩典的下场
本章主要记载亚扪人拒绝大卫的善意和恩典,恩将仇报,结果遭到大卫王的讨伐。
本章的背景是:亚扪人的王拿辖死了,大卫就想安慰拿辖的儿子哈嫩。
亞捫位於以色列國的東部,亞捫人是羅得的後代(創十九38),他們雖是以色列人的親戚,但在士師時代和掃羅時代曾多次欺壓以色列人(士三13;士十7;撒上十一1)。不过,亚扪王拿辖曾恩待过大卫。
大卫说:『我要照哈嫩的父亲拿辖厚待我的恩典厚待哈嫩。』圣经里并没有记载拿辖如何恩待大卫。有可能大卫在躲避扫罗的追杀时,拿辖暗中给大卫提供了庇护。
大卫就派使者前去安慰哈嫩。
可是,哈嫩听取了臣仆的恶言,将大卫的使者羞辱了一番。不但如此,哈嫩还花费巨资雇佣战车和马兵,联合亚兰王向以色列发起了全面的战争。亚扪在以色列东边,亚兰在以色列北边。两面夹击,以色列腹背受敌,形式十分严峻。
大卫就派元帅约押前去应战。约押亲自对阵较强的亚兰军,并吩咐弟弟亚比筛抵挡亚扪人,他们彼此互相支援。约押对弟弟说:“我们都当刚强,为本国的民和神的城邑作大丈夫,愿耶和华凭祂的意旨而行”。
这话表现出了约押和以色列人的勇敢、舍己和对神的信心。
这也是我们在属灵争战中当有的态度。如使徒保罗说的:你们务要警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稳,要作大丈夫,要刚强,凡你们所作的,都要凭信心而作(林前16:13-14)。
当神的百姓勇敢的依靠神,仇敌就失败逃跑了。本章结尾说,这些敌人就与大卫和好,归服他。
读完本章,从属灵的角度来看,神也是乐意恩待世人,甚至赐下独生子拯救世人,向我们显明了他极大的善意,可是,许多的人却拒绝神的恩典,藐视耶稣基督的福音,逼迫基督的教会。那么,世人的结局是什么呢?罗马书2:5,保罗警告那些拒绝福音的人,说:“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
拒绝神的恩典,结局十分可怕!我们都当趁着恩门打开的日子,接受神的恩典,与神和好,进入神的国度。
历代志上20章 大卫的过犯被涂抹
本章,延续19章的内容,记载大卫彻底制服亚扪人和非利士人。
在上一章大衛已经征服亞捫人,但還剩下他們的首都,所以等冬天結束之後又立刻出戰。此時亞捫人戰敗後的勢力已經非常薄弱。因此大衛覺得自己没必要親自出征,就讓約押前去,而大衛自己卻「仍住在耶路撒冷」。
我们留意到,歷代志的作者,在这里省略了大衛留在耶路撒冷时所發生的事。省略的内容,撒母耳記却用了十章的篇幅來記載(撒下11-21)。這其中包括大衛犯姦淫的罪,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的悲剧。歷代志的作者这样省略,代表的是神涂抹了大卫的过犯!大衛曾如此禱告,詩51:1 神啊,求你按你的慈愛憐恤我,按你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
这也是在告诉被掳归回的以色列的人,神也愿意赦免他们的罪,涂抹他们的过犯。
神赦免大衛的罪,也恢復了他的職責,讓大衛再次回到原本該做的事,為以色列出戰,而且爭戰得勝!這裏記載大衛做的三件事:
第一,大衞奪了亞捫人之王所戴的金冠冕,象徵大衛成功的征服了亞捫人。
第二,大衞從城裏奪了許多財物,」作為建造耶和華的殿宇預備的材料。
第三,將城裏的人拉出來,叫他們服役。
「後來」在大衛作王後期的戰役,特別提到三位以色列新一代勇士的名字,以及他們所殺的三個非利士巨人。這時候的大衛就退到了幕後,繼續為建造聖殿預備許多的材料。
撒但激动周围的列国来对付以色列,但大卫都靠神得胜。当仇敌没有办法从外面攻击神的国度的时候,就转而从里面来攻击神的百姓。
这就到了下一章的内容。
历代志上21章 阿珥南的禾场
本章主要记载大卫因数点百姓而得罪神,招致瘟疫刑罚,最终悔改并在神指定之地筑坛献祭,止息灾祸。
正当大卫不断得胜的时候(十八至二十章),撒但却突然登场了。撒但的目的是「攻击以色列人」(1节),破坏神的工作。
首先,我们注意到,本章内容和撒母耳记下24章是平行经文。在撒母耳记下24:1说,耶和华又向以色列人发怒,就激动大卫,使他吩咐人去数点以色列人和犹大人。
而在这里却说是撒但起来攻击以色列人,激动大卫数点他们。
看似是矛盾的,其实,这两处经文结合起来看就更清楚。神看到了大卫心里的骄傲,就许可撒但去攻击大卫,怂恿大卫数点百姓。
正如雅各书写的:“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神试探,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雅1:13-14)
大卫为何想数点百姓?他的动机是为了数点自己的成就、计算自己的功劳,想彰显自己的荣耀。当事奉神的人开始沾沾自喜的时候,往往也是跌倒的前奏。因此,「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林前一31),我们只有数算自己的软弱、数算神的恩典,才能单单归荣耀于神。
圣灵很快在大卫里面做工,让他认清自己「所行的甚是愚昧」(8节),因此「祷告神」(8节),主动向神认罪。大卫主动认罪以后,神才差遣先知迦得来宣告刑罚(11节)。
神让大卫选择的「三样灾」(10节),每样都是不谨守遵行神的诫命所当受到的咒诅(申二十八15-23),每样都足以打掉人肉体的骄傲。但大卫并没有直接从中选择一样,而是情愿「落在耶和华的手里」(13节),请神来决定惩罚的方法。因为他知道神是「有丰盛的怜悯」(13节)的神,知道「祂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三十5)。
最后,神用瘟疫刑罚以色列人。
这是一场非常大的瘟疫,不到一天,「以色列人就死了七万」(14节)。
大卫就迫切祷告,认罪悔改,更求神把刑罚加在自己身上,好让百姓能得着释放。
大卫祷告神说:『吩咐数点百姓的不是我吗?我犯了罪,行了恶,但这群羊做了什么呢?愿耶和华——我神的手攻击我和我的父家,不要攻击你的民,降瘟疫与他们。』
大卫作为君王,知道自己的职责是服事神的百姓,所以他愿意为了百姓而牺牲自己。
随后,大卫遵照神的吩咐,在阿珥南的禾场筑坛献祭。
我们要留意,阿珥南的禾场,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位于大卫城后面略高一点的摩利亚山(代下三1)。而摩利亚山是神指示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地方(创二十二2),亚伯拉罕给这里起名叫「耶和华以勒」(创二十二14),意思是「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创二十二14)。现在,神再次指示大卫在「耶和华以勒」筑坛献祭(18节),作为自己赦免和施恩典的记号。后来,所罗门在这里建了圣殿(代下三1)。
也就是说,大卫向阿珥南买下这块地,就是预备将来在这里建圣殿。因为,这里是神执行审判的地方,也是神施恩怜悯的地方。而圣殿就是人悔改和神施恩的地方,是神的公义和恩典相会的地方。而到了新约,我们就更明白,原来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身体才是真正的圣殿,因为他担当了我们罪,在十字架上为我们代求。十字架才是神的公义和慈爱相会的地方。
因此,愿我们不要像大卫那样骄傲自满,数算自己的功劳,而是要像保罗说的:“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
使徒行传3章 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
本章记载使徒在圣殿的美门旁医治生来瘸腿的人,并藉此机会向犹太人传讲福音,证明拿撒勒人耶稣就是基督,呼吁听众要悔改归正。
瘸腿的人期望得到金银,以此来喂饱自己的肚子。但使徒却给他更好的,乃是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医治他,使他起来行走,脱离原来的生命,得着全新的生命。
这个瘸子就代表全世界的人,生来就是罪人,在灵里是瘸腿的,无力行走神的道路。虽然坐在圣殿门口,却无法进入神的殿,只能苟延残喘的度日,毫无盼望。
今天,当我们「天天被人抬来」的时候,又「指望得着什么」呢?是金银、医治,还是基督自己呢?主耶稣说:「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神所印证的」(约六26-27)。
当那个瘸子得了医治,就跳起来,站着,又行走,同他们进了神的殿,走着,跳着,赞美神!
弟兄姊妹,愿我们得了耶稣基督的生命以后,每日不只是“行走”,更是“跳着、赞美神”,成为活着的见证。
6月13日 读经概要
6月13日
历代志上11-12章;使徒行传1:15-26
历代志上11章 神国度的勇士
本章对大卫的记载,直接从他受膏做全以色列的王开始,完全没有提及他的出身、打败歌利亚、被扫罗追杀、在希伯仑作犹大王七年半等曲折的过程。因为《历代志》的目的是让我们看到神与大卫及其后裔身上所立的永约,以及藉着大卫建立的国度。
当国度一显出来,作者就立刻列出了一批国度的勇士。《撒母耳记》也提到这些勇士,但却是在大卫时代的结尾才提出来(撒下二十三8-39),《历代志》却在一开始就列出他们(十一10-十二22),并且比《撒母耳记》长得多。这是要让读者看到,神要建立的国度,神自己会预备争战的勇士。作者并没有详细记录他们争战过程,而是点出几样特别的事迹,让我们看见神国勇士的特点。
第一,在真道上坚定,站立的稳。 12-14节提到勇士以利亞撒。他在大麦田间坚定站立,當当众人都逃跑的时候,他“击杀了非利士人,救护了那田”。 就如保罗说的:「你们务要警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稳,要作大丈夫,要刚强」(林前十六13)。
第二,体贴神的心意,让神的心意得着满足。15-19节提到大卫在与非利士人打仗的時候,想要喝伯利恒城门旁的井水。三位勇士听到后,立刻冒着生命危险闯过敌人的营盘,打水给大卫喝。这三位勇士愿意付上生命的代价,只为让大卫得到满足。神国的勇士凡事都是为了让主满足,讨神喜悦。
第三,不看环境,奋勇争战。22到25节提到几位勇士面对强大的敌人,无论是獅子、埃及的巨人,他們都不畏惧,奋勇争战得胜。
弟兄姊妹,今天神也在呼召我们在基督的国度里作精兵。使徒保罗说:“你要和我同受苦难,好像基督耶稣的精兵”(提后2:3)。神需要的是肯为主受苦,不被世务缠身,一心讨主喜悦的战士。我们要穿戴的,是神所赐的全副军装:真理的腰带、公义的护心镜、信心的盾牌、救恩的头盔、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弗6章)。在今日动荡的时代,愿我们也像大卫的勇士那样,为基督奋勇争战!
历代志上12章 神的军队
当大卫因惧怕扫罗而「躲在洗革拉的时候」(1节),神却安排了许多勇士投靠大卫,甚至包括扫罗的族兄弟,便雅悯支派的勇士「到他那里帮助他打仗」(1节),让大卫得着坚固和安慰。
扫罗的族兄弟投靠大卫,这是极其不寻常的。连大卫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所以大卫对他们说:『你们若是和和平平地来帮助我,我心就与你们相契;你们若是将我这无罪的人卖在敌人手里,愿我们列祖的神察看责罚。』
这时候,神的灵感动三十个勇士在大卫面前庄严宣告:
“大卫啊,我们是归于你的!耶西的儿子啊,我们是帮助你的!愿你平平安安,愿帮助你的也都平安!因为你的神帮助你。”(18节)
原来,这些人都是圣灵感动他们前来帮助大卫的。这是神派来的军队。
22节说, 那时天天有人来帮助大卫,以致成了大军,如神的军一样。
在圣灵的感动下,前来「帮助大卫」的勇士越来越多。他们过去可能是「受窘迫的、欠债的、心里苦恼的」(撒上二十二2),其中甚至还可能有「恶人和匪类」(撒上三十22),最后却被神造就成了国度的勇士,「如神的军一样」。
神把这些不同背景的勇士赐给大卫,借着他们的忠心事奉和彼此配搭,支取神的得胜,建立神的国度。
这对于被掳回归的百姓是一个极大的安慰,他们也是内有惧怕、外有逼迫。但他们只要和大卫一样行在神的旨意里,纵然有暂时的软弱,神也照样会赐下帮助、坚固他们。
使徒行传1:16-25 补选使徒
当120名门徒聚集的时候,彼得站起来讲话。这说明彼得的属灵生命已经得到了恢复和复兴,开始执行主耶稣对他的吩咐:你要牧养我的羊。
彼得引用《诗篇》指出:犹大的结局,以及他的职分要被其他人代替(参诗篇69:25;109:8)。于是他才提出要补选使徒。这显示出补选使徒的行动不是出于人意,而是建立在神话语的根基之上。
这是补选使徒的主要原因。教会的所有行动必须以圣经为权威,顺服神的启示,而非凭己意行事。
神为何感动教会在五旬节前补选使徒呢?因为十二使徒具有特殊的功用,他们代表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主耶稣当初拣选十二使徒是要他们成为属灵的以色列,他们要向犹太人见证主耶稣就是弥赛亚(路九1-5),将来还要「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路二十二30)。所以,在五旬节圣灵浇灌下来前,神先恢复使徒的群体,为新约教会奠定根基。但是,当五旬节以后,教会建立起来,使徒陆续殉道而死,那时,虽然十二使徒的人数不再完整,但也不必再补选。
补选使徒的资格是:这位门徒要在主耶稣的整个事工过程中,都与主和门徒在一起。如此,他才能作主耶稣复活的见证人。
使徒们就选举出两位候选人:犹士都和马提亚。他们二人都符合资格。于是使徒就祷告,求神显明心意。他们就抽签,选中了马提亚。
这是新约教会第一次的会议。给我们看到教会作决定的一个很好的榜样:首先,定下与圣经相符合的标准,做出初步的选择,然后再祷告,求神引导赐智慧,做出最后的决定。因为人往往只能看到外表,神却能看到人的内心。
6月12日 读经概要
6月12日
历代志上9-10章;使徒行传1:1-14
历代志上9章 耶路撒冷城里的百姓
本章提及了那些归回后住在耶路撒冷城,并忠实参与侍奉的人。
1-9节:概括记载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
10-13节:住在耶路撒冷的祭司;
14-34节:住在耶路撒冷的利未人及其职责。
第一批跟随所罗巴伯回归的百姓包括四类:十二支派的百姓、祭司、利未人、尼提宁人(2节)。这些人离开已经生根的巴比伦,回到「自己地业城邑中」(2节),乃是为着跟随神。而特别提到「自己地业城邑中」这句话,正是提醒他们,虽然百姓因为犯罪暂时被掳,但神恩典的应许却永远不变。神有能力「又击打又医治」(赛十九2),管教之后再将他们「从地极领回」(赛四十三6)。
根据尼希米记11章1-2节记载,被掳归回的人中,“ 百姓的首领住在耶路撒冷。其余的百姓掣签,每十人中使一人来住在圣城耶路撒冷,那九人住在别的城邑。 凡甘心乐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为他们祝福。 ’’ 根据这一话语,可以推论出在当时住在耶路撒冷是要冒一定程度风险的事。
因为耶路撒冷已经荒凉了70年。而且根据以斯拉记和尼西米记所记载,有许多人拦阻以色列人重建圣殿。在这样的背景下,住在耶路撒冷好比是安排在最前线的军人一样,需要坚定的信心和舍己的心。所以,当时的领袖都住耶路撒冷,其余百姓掣签决定谁要住在耶路撒冷,且祝福那些’’ 凡甘心乐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 。
归回的人中,特别提到一类人:「尼提宁」(2节)。「尼提宁」原文意思是「献身的人」,是八百多年前基遍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与约书亚立约(书九3-27),在会幕中事奉;后来服事利未人(拉八20;尼七46),成为在圣殿工作的仆役。他们本来属于迦南人,却蒙了神的恩典;不但没有灭亡,反而和喇合全家一样长久地活在应许之地;不但能事奉神,更能亲近神,以劈柴挑水的特殊方式「住在耶和华的殿中」(诗二十三6)。「尼提宁」始终忠心事奉神,成为外邦人归向神的美好见证。
17-27节是守门的利未人的职责。
圣殿一共有24个守门的岗位(二十六12-19),每日分三班,日夜看守,需72人,每七日换班一次(25节)。这些利未人就住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村里。
守门是「紧要的职任」(26节),不只是为了保护圣殿不被入侵,更是为了保护以色列人不致误闯圣殿而招致神的击打(民三10)。
无论是教会或是个人而言, “守门”的职责非常重要。箴4:23说,“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 对于现代教会来说,当要守住的就是“福音”。教会若是守不住福音的纯粹性和教会的神圣就会世俗化;若是守不住所蒙之恩典就会堕落。
28-32节是管理器皿的利未人的职责。
管理器具的职责,人可能会认为是杂事,但在神的安排里却是「紧要的职任」(31节),并且应当忠心地「按着数目拿出拿入」(28节)。只要是出于神的事奉,我们所当关心的不是岗位是否「重要」,而是自己是否「忠心」。
33节是负责歌唱的利未人的职责。
歌唱的利未人必须「昼夜供职」(33节),专心唱歌,「不做别样的工」(33节),甚至还要「住在属殿的房屋」(33节),不可住到耶路撒冷之外的村庄,可见诗歌赞美在敬拜中的重要性。
总之,出于神的事奉都有次序、有规矩,但事奉的岗位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祭司在至圣所的事奉固然关键,守门、管理器具也是「紧要的职任」(26、31节)。最重要的是事奉的人都必须蒙拣选、被洁净,才能分别为圣、合乎主用。
历代志上10章 扫罗的死
本章记载扫罗王在最后的战役中去世。这是扫罗被废,大卫作王的分水岭。
在进入大卫王朝的历史之前,作者果敢地省略了扫罗做王40年的历史,只记载了扫罗最后的陨落。作者如此记录的意图是什么呢?就是为要将焦点聚焦于大卫身上,为要叫人遇见大卫所预表的基督,进而显明神藉着犹大王国的历史,成就的救恩计划。
本章的内容和撒母耳记上31章是平行的经文,但总结了扫罗之死的原因。扫罗的失败不是政治的失误,也不是军事的弱小,更不是个性的欠缺,而是属灵的失败。扫罗第一对神不忠,「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命」(13节;撒上十三8-14;十五9-29);第二对神不信,「求问交鬼的妇人,没有求问耶和华」(13-14节;撒上二十八3-25)。
扫罗「求问交鬼的妇人」,「大卫求问神」(十四10),神用这两个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国度的实际不在于势力、才能或勇气,而是对神的敬畏和顺服。
使徒行传简介
《使徒行传》和《路加福音》原本是同一卷书的前后两部分,作者都是路加。路加是使徒保罗的同工。他最初把这卷书写给提阿非罗——一位渴慕真道的外邦人。
路加是一位医生(西四10-11、14),他详细考察了许多资料,访问了许多目击证人,并且他也有与保罗同工的亲身经历,所以本书记载的细节非常精确。路加可能在保罗被囚凯撒利亚的两年期间收集了这些资料(二十四27),并于保罗第二次被囚之前写成了本书。写作时间可能在主后57-63年左右。
路加用两卷书记录了基督的救恩临到世界的历史:
《路加福音》叙述救主怎样成就了救恩、开启了神的国度,《使徒行传》叙述祂的门徒怎样向地极传扬救恩、拓展神的国度;
《路加福音》记录基督如何在前头行,《使徒行传》记录教会如何在后面跟随;
《路加福音》显明了圣子的工作,《使徒行传》显明了圣灵的大能。
《使徒行传》共有 28 章。按所记载之主要使徒的行动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一、前半部可谓是「彼得行传」(1-12 章)
从第 1 章至第 12 章,是记载十二使徒带来其他门徒,在耶路撒冷传福音与建立教会的经过;并且,也记载了他们在耶路撒冷传福音时,所曾遭遇的拦阻与逼迫。由于在这些过程中,总是看见使徒彼得作为领袖,因此前十二章可称为「彼得行传」。
二、后半部可谓是「保罗行传」(13-28 章)
从第 13 章至第 28 章所记录是后来兴起的使徒,如巴拿巴、保罗、西拉等人,特别以使徒保罗为主,将福音与教会的见证,传播到亚西亚与欧洲马其顿、亚该亚、意大利与罗马的过程。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大段:
1、保罗与其他同工三次出外布道的经过(徒 13-20 章);
2、保罗在耶路撒冷被拘捕,押送去该撒利亚,然后去罗马的经过(徒 21-28 章)。
因为这两大段记录,都是以使徒保罗为首,所以这后半部称之谓「保罗行传」。
本书的钥节是1:8,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一 8)
若根据这节经文,本书也分为三段:
(1)在耶路撒冷的见证(一至七章);
(2)在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的见证(八至十二章);
(3)从安提阿起直到地极的见证(十三至二十八章)。
使徒行传1:1-14 等候所应许的圣灵
主耶稣复活后,四十天之久向门徒显现,讲说神国的事。
主耶稣在地上三年半的事奉,讲的就是「神国的事」(路四43;八1;路九2、11、60);而祂复活之后,更加全备清晰的讲解「神国的事」。因此,圣灵带领基督的教会作主的见证(8节),主题也是「神国的事」(八12;十九8;二十25;二十八23、31)。本书就是以「神国的事」(3节)开始、以「神国的道」(二十八31)结束:“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28:31)。因此,我们宣教的目的不是改善社会、提升道德,叫人在地上过得更轻松一点,而是要叫人「丰丰富富地得以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彼后一11)。
主吩咐门徒:「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4节),「父所应许的」,指旧约反复预言的圣灵浇灌。主耶稣也曾对门徒们说: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约14:16)。
主耶稣要门徒等候,这说出了传福音的人当具备的两大条件:顺服和等候。
1. 「不要离开耶路撒冷」,意味着他们要在耶路撒冷面对犹太人的逼迫(约二十19),这需要完全的顺服。因此,一个传福音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完全顺服主的人。
2. 主耶稣一面吩咐「你们要去」(太二十八19),一面吩咐「要等候」。因此,凡是不肯「等候」的人,就不能为主「去」。「去」是主的托付,「等候」是主的预备(赛四十31),两个命令缺一不可。因为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罗一16),传福音乃是「与神同工」(林前三9),所以必须「等候」神的时间、「等候」圣灵的能力。
「等候」圣灵降临的正确态度就是祷告。因此,门徒在主升天以后,就回到耶路撒冷同心合意,恒切祷告。在祷告中等候神的时间和话语,在祷告等候中开始了基督的身体、新约的教会。
当教会同心合意的恒切祷告,神就作工!时至今日,我们岂不也正需要如此的祷告么?
6月11日 读经概要
6月11日
历代志上7-8章;约翰福音21章
代上7-8章 大能的勇士
这两章主要记载约旦河西、耶路撒冷以北各支派的家谱,刻意突出便雅悯支派,目的是引出国度计划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扫罗王。
这些家谱里出现了很多人的名字,我们很少有人能够耐着性子一字不差的读完。因为我们和他们距离太远,没有生命的关系。但是,对于被掳归回的百姓来说,他们读到先祖的名字,必定深有感触。更重要的是,神却认识这些家谱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在神眼中都是无比宝贵。
诗人在诗篇87:5-6说:论到锡安,必说:这一个,那一个都生在其中,而且至高者必亲自坚立这城。当耶和华记录万民的时候,祂要点出这一个生在那里。
将来基督再次降临时,祂要点名,名字记录在生命册的有福了!主耶稣对门徒说:要因着你们的名字记录在天上欢喜(路10:20)。
本章多次出现“大能的勇士”,以此来鼓励归回的百姓,不要丢弃勇敢的心,要同心合意为神国度的复兴而战。
在以萨迦支派中,提到一位士师:陀拉。在他的时代,基甸的儿子亚比米勒兴起作乱,导致以色列人陷入了危机。然而以萨迦人陀拉被神兴起作士师,将以色列重新引领到神面前(士10:1-2)。
在玛拿西支派中,特别提到「西罗非哈」因为没有儿子,但有几个女儿。她们也是“信心的勇士”。我们在民数记曾读到,她们凭信心勇敢地向摩西求产业,为了让父亲的名在神的百姓永被记念。结果神悦纳她们的信心,指示摩西要将他们父亲的产业归给她们。这也鼓励被掳归回的百姓,看重神所赐的产业。
在以法莲支派的家谱中,特别提到以法莲家族遇见的苦难。以法莲的两个儿子被迦特人杀害了。此事给家族带来极大伤痛: 以法莲为他们悲哀了多日。这支派看似要消失了,但神既然应许以法莲支派要昌大,因此又赐给以法莲一个儿子。这里也提到以法莲支派中的两位勇士。一个是以法莲的女儿舍伊拉,在以色列民定居迦南的时候建造了几座城邑。另一个就是摩西的帮手约书亚。神藉着他,给以法莲带来了荣耀。
第八章集中记载便雅悯支派的家谱,最后引出扫罗王的家族。
便雅悯是雅各最小的儿子,但却在神的计划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摩西在申命记里对他们的祝福是:论便雅悯说,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在耶和华旁边安然居住;耶和华必终日遮蔽他,也住在他两肩之中。(申33:12)
可见便雅悯支派是神所亲爱的。然而,在士师时代,便雅悯人却犯了极其邪恶的罪,并且不知悔改,险些被其他支派所消灭。
但是后来,便雅悯支派却出现了以色列第一位国王扫罗。这也算是便雅悯支派的荣耀。然而真正使便雅悯支派被神纪念的乃是,当北方的十个支派背叛大卫王朝时,便雅悯支派选择跟随犹大支派,忠于大卫的后裔。当被掳归回时,便雅悯支派也与犹大支派一同回到耶路撒冷。
扫罗蒙神拣选作以色列王,却忘恩背道,不听从神的命令,以致被废,最后仆倒自杀。扫罗的孙子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虽然是个瘸腿的,竟蒙大卫王厚待。他认识自己卑微不配,不过如死狗!在大卫遭难逃亡时,他与王共患难,同甘苦,感恩报恩,经受考验(撒下 19:24-30)。
我们也想到,在新约中,使徒保罗也是便雅悯支派的。保罗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罪魁,然而却蒙了怜悯。他深知自己蒙赦免多,因此对主的爱也多!所以,保罗成了基督的精兵,大能的勇士,为基督奋勇献身!
约翰福音21章 提比哩亚海边的爱
约翰福音20章结尾已经明显地为全书做了总结,但是圣灵感动使徒约翰,特意加上21章。这是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第三次向门徒显现。那么这次的显现目的是什么?
门徒按着主耶稣的吩咐,回到加利利等候主耶稣。西门彼得对其他两个门徒说:“我打鱼去”。可能他想要一边打鱼一边等主耶稣吧。
但是,他“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天将亮的时候,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4 节)。虽然,门徒们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状态,表现不太好。但是主耶稣亲自来找他们了,恰恰又是在他们最疲惫,最沮丧的时候来找他们的。
主耶稣这次在提比哩亚海边向门徒显现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他的复活,而是要表明:复活的主耶稣常与门徒同在,并同工。马太在马太福音结尾处记述主耶稣的话“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而约翰福音把这句话用一幅很美的画面表现出来了。
主耶稣问他们:“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主吩咐他们:“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约21:6)他们照着行,就打上了许多的鱼。这使他们再次经历到,当年跟随主时的奇妙经历——工作的果效不是靠人的经验,而是顺从主的吩咐。
耶稣说:“你们来吃早饭。” 耶稣就来拿饼和鱼给他们,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他“你是谁”,因为知道是主。
七名门徒围着炭火环坐一圈,主耶稣在中间。何等温馨的画面!
弟兄姊妹,每天早上,当我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早饭的时候,复活的主耶稣也与我们共享早餐,因此要常常感谢主耶稣为我们预备了这丰盛的饮食。
吃完了早饭后,主耶稣三次重复问西门彼得“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重复三次的原因,是提醒彼得曾三次否认主,主耶稣便给他三次机会表明他对主的忠诚。彼得对主耶稣的爱,带给他一个使命,就是要牧养群羊。
当时约翰,雅各,多马,拿但业以及其他两个门徒都在场,虽然主耶稣就单单对彼得说话了,但是实际上这话并不是对彼得一人说的。因为担负着喂养主的小羊的使命的不只是彼得一人。
主又说:“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18 节)。这是预言彼得将会怎样死,荣耀神。主耶稣在交付门徒使命的同时也把十字架给了他们。主耶稣说了这话,就起身对彼得说:“你跟从我吧!”
亲爱弟兄姊妹,主耶稣问彼得:“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 如果问你你会怎样回答呢?在读完了约翰福音后你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现在也该是我们出发的时候了。约翰福音使我们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基督, 又使我们对救恩有了确信。这是神白白送给我们的礼物。主耶稣在临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使命:
“你爱我吗?……喂养我的羊!”
而且还要求我们背负起我们的十字架,跟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