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

4月21日

撒母耳记上3-4章;路加福音17:11-37

撒母耳记上简介

本书主题:在时代的转移中,怎样成为一个合神心意的器皿?

在神国的历史上,总有一些关键时刻,是旧的阶段结束,新的阶段开始的节点。撒母耳记上,正是记录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士师时代过渡到王国时代。从“各人任意而行”的混乱世代,进入神所设立的君王治理的时代。而在这剧烈转变的过程中,神所使用的“器皿”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本书我们要留意六个人物:两个女人(毗尼拿和哈拿),两个祭司(以利和撒母耳),两个君王(扫罗和大卫)。每一组的对比都很明显,一个是属肉体的,一个是属灵的;一个被神弃绝,一个蒙神使用。他们的对比,反照出人如何回应神的呼召,决定了他们的前途和在历史的位置。

我们特别看见,神使用哈拿带出撒母耳,又使用撒母耳带出大卫。而大卫被称为“合神心意的人”,这正是这本书要传递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神在时代中使用的器皿?

在使徒行传里讲到大卫的时候, 神说『我寻得耶西的儿子大卫,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徒13:22)。合神心意的意思是『跟随神心意』。他跟神之间的 关系不仅仅是一个顺服、敬畏的关系,更是心意相通的关系。整个撒母耳记的主线,就是我们要羡慕成为一个合神心意的人,成为一个紧紧跟随神的心意的人,讨神喜悦的人。

关于本书的作者,前24章是撒母耳所写。但25章提到撒母耳去世了。因此,后面的内容很可能是先知拿单与迦得所写。

从结构来看,本书可分三段:

1-7章是撒母耳时期;

8-15章是扫罗时期;

16-31章是大卫时期。

 

撒母耳记上3章 撒母耳蒙召

在士师时代的黑暗时期,神找不着一个合用的器皿,只找到一个小孩子撒母耳。

以利虽在会幕供职四十年,但不能被神用,因他心灵昏昧,任凭儿子干犯圣职,陷民于罪。因此耶和华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光景。我们个人也好,教会也好,如果缺少 神新鲜、活泼、经常的启示和话语,就是一个很大的危机。

神其实是一直说话的神,祂一直希望找到合祂心意的器皿,找到可以面对面交通犹如朋友一样,像以诺,挪亚,亚伯拉罕,摩西一样的人。

老以利眼目昏花,但神的灯还没有熄灭!根据利未记21章记载,会幕里的灯本来就不应该熄灭,而是要常常点着。因此,这里是在讲神的灯快熄灭了!但“将残的灯火,神不吹灭”。

在黑暗中, 神寻得了新的器皿。神呼叫幼小的撒 母耳。神一呼唤,撒母耳就说:“我在这里!”

一个正在睡觉的孩子,如何能听到神的呼唤呢?这背后是神的圣灵的工作,并且也和撒母耳的母亲哈拿的教导和祷告分不开。

从前两章我们看到哈拿被神塑造成一个在神面前倾心吐意的人,一个对神有信心的人,一个会赞美神的人,一个遵守承诺甘心奉献心爱的儿子的人。虽然撒母耳在母亲身边的年日很少,断奶后就被送到了以利那里服侍神,但我们相信,哈拿必然是抓住了最宝贵的时间用神的话语,用她自己的见证教导撒母耳认识神,敬畏神,顺服神。并且哈拿一定每天为撒母耳迫切祷告!

亲爱的父母们,我们是否在为孩子的属灵生命代求?是否以生命影响生命,让他们早早学会听见神的声音?

神第一次向撒母耳说话,就启示了一件重大的事情:以利家要衰败。小撒母耳不敢将默示告诉以利。然而神要撒母耳学习一个功课:神所要说的话,一句也不能「隐瞒」。撒母耳顺服了。

从那时起,撒母耳被神建立起来,成为先知,“他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撒上3:19)这是一个器皿成长的标志:不凭自己说话,而忠实传讲神托付的一切话语,无论容易或艰难。

今日我们作为主的儿女,也同样被呼召:不隐藏神的话、不向世界妥协、不迎合人意,只忠心传讲真理。我们不是被召来讨人的喜悦,而是讨神的喜悦。

撒母耳记上 4章 神的荣耀离开了

士师时代的以色列人,已经在非利士人的辖制下忍受了四十年(士13:1)。他们习惯了被辖制的生活,甘于妥协、得过且过。直到非利士人再次进逼,以色列人被迫应战,才唤醒了他们的危机感。

我们若与世界妥协、不断退让,终有一天会退无可退。

当以色列人败阵,他们的长老问:为何耶和华使我们失败?这是一个正确的问题,但他们却给出了错误的解决方式——抬出约柜。约柜本是神同在的象征,但它并不是一种神圣的武器,不能被用来操纵神。过去约书亚带领百姓过约旦河、攻打耶利哥时抬着约柜,是因着神的吩咐。如今百姓却把它当成可以利用的工具,这是属灵的无知与败坏的表现。

我们得胜,不是靠属灵的「方法」,而是靠万军之耶和华自己。我们不是靠「祷告」得胜,而是靠「听祷告的神」得胜。

许多人今日也犯同样的错,把祷告、事奉、奉献当作交易,以为可以用属灵行为来交换神的恩典,这正是拜偶像的思维。

当约柜被带进营中,百姓「大声欢呼,地便震动」。表面看似属灵的热情和信心,实则只是情绪上的兴奋。这种兴奋,带来的不是得胜,反而是更大的失败。祭司以利的两个儿子战死,约柜被掳,以利得知后跌倒而死,一切都应验了神早已宣告的审判(撒上2:34)。

属灵的热情若缺乏真实的顺服与敬畏,只会引向更大的失败。

非尼哈的妻子在临死前为儿子起名「以迦博」(没有荣耀),因为她看见神的荣耀已经离开以色列。她的灵性远胜于她丈夫和公公:她不是因亲人之死绝望,而是因神的荣耀离开而哀痛。

这是神藉她之口对祂百姓发出的警告:若没有神的荣耀,神的百姓就不再是神的百姓;会幕也不再是会幕;教会也不再是教会。

今天,我们的敬拜是否还存有神的荣耀?我们的事奉是否仍有神的同在?若只是形式而没有生命顺服,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以色列人的悲剧。

虽然约柜被掳,神却不是失败。祂甘愿荣耀暂时离开,目的是得着真正的荣耀。正如主耶稣被钉十架,「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来2:14)。神容让祂的百姓失败,乃是为要唤醒他们的灵魂,使他们重新回到与神的立约之中。

神永不失败,祂的旨意终必成就;但我们必须以敬畏的心、真实的悔改回应祂的恩典;不要以属灵的形式代替真实的信心,不要以方法替代与神的关系,也不要以热情替代顺服。

 

路加福音17:11–37 在恩典中警醒

本段经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关于十个麻风病人的医治(11–19节),二是关于神国的来临与主再来的提醒(20–37节)。这两段经文共同呼应着一个主题:我们是否活出一个真正信靠神、感恩并警醒等候祂再来的生命?

信心和感恩(11–19节)

当耶稣经过撒玛利亚和加利利的边界时,有十个患麻风病的人远远地站着呼喊祂:“耶稣,夫子,可怜我们吧!”

耶稣并没有当场医治他们,而是吩咐他们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要求他们在没有看见医治之前,就踏上相信的旅程。这是一场信心的考验。他们照着去做了,在“去的时候,就洁净了。”

但让人惊讶的是,只有一个人回来了,而且是一个撒玛利亚人——一个在犹太人眼中不配接近神的人。他不仅回来称谢耶稣,还俯伏在祂脚前,将荣耀归给神。

耶稣对这位撒玛利亚人说:“你的信救了你。”(19节)

这句话非常重要。那九位虽然身体得了洁净,但似乎只满足于外在的恢复;而这位回来的撒玛利亚人,却不仅得了身体的医治,也得了灵魂的救恩。

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也像那九位麻风病人,只在需要时呼求神,却在得了恩典后就忘记感恩、忘记神?只关注身体得医治,而不求灵魂得拯救?

顺服与警醒(20–37节)

法利赛人关心神的国什么时候来到。耶稣的回答却出人意料:“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神的国就在你们中间(或说在你们心里)。”(20–21节)

换句话说,神的国的实质是一种内在属灵的统治。神的国首先是从人的心里开始的,是神在信徒生命中作王的实际。

接下来,耶稣对门徒谈到祂的再来。自从主耶稣在地上传道以来,神的国度已经开启了(21节),但是还没有完成,最终将在「祂降临的日子」(24节)完全临到地上。基督再来的目的是为了施行审判、成就国度,所以绝不会在暗中降临、让人真假难辨,也不会只在某些地方、只向某些人显现,而是「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24节),公开地向全世界显现,让所有的人都清清楚楚地知道基督已经再来了。

耶稣用了两个历史的例子来提醒我们:挪亚的时代与罗得的时代。人们照常生活,吃喝嫁娶、买卖建造,直到那日灾难突然临到,他们却毫无准备。

耶稣清楚指出:祂的再来不仅是荣耀的日子,更是分别的日子。“那一夜,两个人在一个床上,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34节)人无法依靠他人的信心得救,只有自己心中真正顺服神、活在信心与警醒中的人,才能在那日站立得住。

你要怎么回应?

这段经文以一句看似突兀的话作结:“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那里。”(37节)这其实是对主再来时审判的写照——一切败坏、属肉体的事物都将被显明、被弃绝。

今天,我们正处在主再来的前夕。我们当如何活呢?

愿主帮助我们,像那位撒玛利亚人一样,真知道神的恩典,在每日的生活中敬畏神、感恩祂,警醒预备主荣耀的再来。

Previous
Previous

4月24日 读经概要

Next
Next

4月13日 读经概要